不过,他也仅仅是点到为止,给诸葛亮一个暗示而已,至于接下来诸葛亮如何处置,那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方绍此来,并非是只为聊家常,在说完了私事之后,方绍便取出一张图纸,摊在了诸葛亮面前。
“先生,此番襄樊之战,我有感于曹军骑兵强悍,便想将来大王兵出关陇之时,势必要面对曹军骑兵的巨大威胁,所以我就琢磨着,设计了这么个东西,希望能帮助大王以步制骑。只不过我对这方面实在不是精通,所想只画了个草图,还得先请先生你看看。”
诸葛亮仔细的观看着案上的图样,渐渐的,脸上涌起了兴奋之色。
没错,方绍给诸葛亮看的,便是那著名的‘诸葛弩’的草图。
其实所谓的诸葛弩,便是传统中国连弩的升级版,这种新型弩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它的精妙的连发机构,可以让一个优秀的弩手,在十五秒钟内发射出十支弩箭,最快甚至可以达到十二支。这个数字,已经堪称古代的机关枪了。
众所周知,骑兵的优势之一便是速度,传统的弓手对敌骑,则有着所谓“临阵不过三发”的限制,因此,想要以箭射抵御骑兵的冲击,必需要十倍于敌,甚至是几十倍于敌的兵力,依靠覆盖时的齐射才能有效的压制骑兵。
而一百个连弩手,则可以在十五秒之内,向敌人发射一千支弩箭,同样的弓弩手,却最多只能发射两百箭,五倍的射速,试想一下,这将是一种何等恐怖的杀伤力。
曾经的历史中,诸葛亮北伐中原,拥有着强大骑兵的魏**团,却很少敢与处于弱势的蜀汉步兵军团对抗,除了诸葛亮的练兵有方之外,那支神秘的连弩部队,也是令魏军骑兵望而生畏的重要因素。
“嗯,’这连弩的设计确实很有想象力,只是,几个关键的部位还不够合理,如果能再改进一下的话,必能成为克制曹军骑兵的神兵利器。”看过整个设计后,诸葛亮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方绍嘴角微微一扬,他等得就是诸葛亮这句话。(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 报答
像回回炮那样的冷兵器,虽然个头大,威力强,但整体制造技术并不复杂,所以,像方绍这样的历史爱好者,也能依样画葫芦的发明出来。
但这诸葛弩就不同了,这玩意儿可谓冷兵器技术的巅峰之作,其奇巧程度,远非回回炮可比。而诸葛弩问世后不久,其制作工艺,也随着蜀汉的灭亡而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所以,方绍所画的这个图样,仅仅是后世的一些学者,根据考古研究所复原的复制品,方绍也不确定,这复制品与正品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是否也能发挥正品那般的威力。
因此,方绍才将这图纸拿给诸葛亮看,希望这位“诸葛弩”的原发明者,能够从眼前的“赝品”找到灵感。
果然,诸葛亮并没有让他失望。
于是,方绍便鼓励道:“先生,既然如此,那不妨你就好好参详参详吧,若是真能将这连弩造出来,咱们对付曹军的骑兵就有更多有胜算了。”
此刻,诸葛亮的注意力已全投入在那图纸上,连头也来不及抬一头,兴奋道:“不错不错,这图纸你就先留下吧,等我与阿英一起研究一下,她善于机关之术,兴许能有所帮助。”
方绍便将这图纸留给了诸葛亮,t天之后,诸葛亮派人邀他前来,并且将一张崭新的连弩摆放在了他的跟前。
“先生,你可真够神速的,这么快就造好了一张。”
方绍拿起了那张连弩,怀着兴奋的心情把玩着,发现这张连弩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精巧,重量也要更轻一些,只是不知道效果如何。
“这还得多亏了阿英呢。走吧,到后园去,试一试它的威力。”
他二人便来到了府中后院,在五十余步外,已经立起了一面箭垛,上面已经插了不少箭,想来诸葛亮之前也试射了好几回。
其实,这诸葛连弩的操作并不复杂,首先将机身上的杠杆向前推进,使箭仓和与之一体的箭槽也随之往前,箭槽后缘缺刻向上抬升,自动勾住弩弦。
正常情况下,弩弦横在箭槽中央起到阻挡箭仓内弩箭落入箭槽的作用,但当弩弦被勾到箭槽后方后,一支箭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自动落入箭槽,这个过程,相当于子弹上膛。
射击之时,只需将杠杆扳回,在这个过程中,箭槽与箭仓就会向后运动,并将弩弦也往后拉,弩干弯曲蓄能拉到尽头的同时,箭槽后缘也会开始下坐,箭槽缺刻下方顶钮露出下方的部分与弩臂接触并被顶起,随之将弩弦顶出缺刻,弩弦前行的同时,将箭槽中的弩箭弹出,便轻松的完成了一次射击。
而当第一支箭发射之后,弩弦又挡住了第二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