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三国之卧龙重生 > 第180部分(第2页)

第180部分(第2页)

最至关重的因素,就是粮食问题。

无论是先前的陇西之战,还是刚结束不久的关中之战,汉军的主要粮食供给,都是从益州转运而来,而以益州一地供给十几万大军的粮食,还要经历千里转运的艰难,这两战下来,严重的透支了益州的资源。

此时的益州,急需的是休养生息,如果再强行从其地挖掘资源的话,很有可能将受到益州本土士民的激烈反对。

至于新得之凉州,本身就不是产粮之地,除了能提供马匹和强健的战士之外,根本无法提供粮草的供给。而雍州之陇西诸郡,地狭而民少,能够供应的粮食也有限,那么,雍州之肥沃的关中平原,势将成为支撑刘备与曹操决战关东的主要后方产粮基地。

只是,关中自董卓之乱时,人口死伤无数,至汉帝离开长安东逃时,最富庶的三辅地区人口只剩下不到二十多万。后在钟繇的经营下,关中人口渐渐回升,至曹操平定关中之时,三辅之地人口已有近四五十万,按照青壮与老弱妇孺的人口比,整个关中地区的青壮劳动力不超过十万。

而经过近半年的关中之战后,关中人口又一次急剧下降,此时三辅之地的人口,最多仅有三十万人左右,青壮劳动力则不超过六万。

以这样可怜的人口基数,显然不足以支撑起一支可与曹操决战关东的庞大军队。

因此,在占领关中之后,刘备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迅速的恢复关中的经济。这个时候,诸葛亮发挥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刘备下令迁汉中、益州和陇西各地数万余户往关中,分以无主的土地,由关府免息借贷,帮他们购置农具与耕年,并免他们一年的粮赋。

同时,诸葛亮又建议仿效曹操,在三辅几个由官府掌握的肥沃之地设立了数个典农都尉,意图招蓦流民实行民屯,以为**征战提供充足的粮草。

诸葛亮的这些举措,在此时看来,已经算是尽快提升关中经济的良法,但在方绍看来却是远水解不了近火。

关东备州战乱结束多年,经济与人口已渐处于上升期,而这期间战争则主要集中于关陇一带,所以,无论是迁民奖耕也好,实地屯田也罢,想要在短时间使关中经济有较大的起色,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而据方绍观察,刘备的身体自陇西之战后,就一直变差,按照方绍的估计,就算有张仲景在,刘备的年龄也不可能超过他历史中的大限太久。

刘备若是去了,他的几个儿子尚且年幼,而辅政的诸臣中,又不似当年的诸葛亮那样一家独大,可以轻易的掌握住朝野局势。到那个时候,风头正盛的关陇集团,暗怀私意的庞统,还有手握兵权,坐镇一方的二号人物关羽,再加上实力派人物张飞,这些权臣们只怕非得斗个你死我活不可,到时又谈何去灭曹灭孙昵。

而曹操则不同,尽管他的大限也将不远,但关键在于他的几个嫡子都已成年已久,在众臣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威信,而以曹氏与夏侯氏的宗族将领军队的支持下,无论是曹丕还是曹植继位,都将轻松的掌控住局面。

所以,在方绍看来,必须在刘备的有生之年灭掉曹魏不可,否则后世还真的很难预料了。

而想让刘备在短时间期灭掉曹操,那么就必须帮助刘备在军事和经济上迅速的超越曹操,只是,这似乎看起来有点天方夜潭之嫌。

不过,那个可是方绍啊,由后世穿越而来的方绍,在他眼里,这并非是天方夜潭。

在经过十余日的思考权衡之后,方绍带着他的拟定好的方略去见了诸葛亮,毕间,他的这道强国之策事关重大,若是得不到诸葛亮的全力支持,是无法说服刘备推行的。

当诸葛亮仔仔细细的看过方绍所写的那套,厚达十几页的方略之后,整个人都表现出一种夸张似的惊叹,然后,他抬起头来,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注视着方绍,惊问道:“中正,这套制度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方绍却只淡淡一笑,答道:“其实这也是前次与先生探讨曹操那屯田制时,偶然得到的灵感,我给这套兵制取了个名字,叫做‘府兵制’。”

没错,方绍就是打算给刘备献上府兵制之策,在他看来,这是短时间让汉中国国力极大提升的唯一办法。

曹操统治下的民有三种,分为兵户、郡县民、屯田民。

郡县民即为登记在册的自耕农,这是国家粮赋和劳役的主要来源,而为了弥补粮赋的不足,曹操又创立了屯田民,这种近乎奴隶性制的生产单位,通过严酷的盘剥,从屯田民那里强行夺取了大量的粮草,用以支撑将军四五十万的庞大军队。

至于兵户,则不登记在册,与后两种户分离单行立户,专职用于打仗。而且兵户世代相袭,只能彼此间通婚,不经放免永生为兵。

曹操的这套兵制,即是后世所称之为的“世兵制”。

所以,曹操不仅拥有着大量的稳定兵源,而且随着屯田和郡县民数量的增长,粮草供给也不成问题,而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曹操拥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

而方绍所推行的这套府兵制,正是帮助刘备在人口基数弱于曹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现在人口的潜力的办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