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武林帝国前传是什么书 > 第138部分(第3页)

第138部分(第3页)

“柳卿以为新科状元授予何职为好?”不知为何,皇上很突兀的提出这个问题,状元是稀罕物,但在上位者眼里,不过是三年一收的政治作物而已,即便是状元也用不着皇上操心,吏部就安排了,可是皇上既然提起,柳松坡只得认真应对。

“陛下,新科状元杨峰乃寒士出身,知道民间疾苦,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只是锐气太盛,立刻委以大任,那是害了他,不如外放偏远州县历练一下,如能做出些政绩,就证明他是个可用之才。”

皇上点点头:“此言有理,胡卿,吏部是你管着的,这件事交给你办了。”

胡卿就是左相胡惟庸,大周内阁左右两相,实行分管制度,两人各管三部,左相管理吏部兵部礼部,右相管理刑部工部户部,左相的权力看起来大一些,但是户部财权在右相手里,所以尚能互相制衡。

皇上最擅长的就是平衡之道,他知道杨峰是柳松坡的门生,所以让胡惟庸来安排他的官职,从这小小的一件事上就能看出皇上的手段来,身为臣子自然明白皇帝的为君之道,大家都没说什么,只是躬身称道皇上圣明。。

……

这段日子里,西凉人可没闲着,转运司和军统司的人加快了渗透的脚步,收集进攻路线上所有府县的基本资料,山川河流,城墙道路,百姓民风,军队驻扎,这些情报的搜集非常容易,一般人哪有这个意识,闲话之间就能问出来,如果愿意下本钱花上几壶酒的代价,还能从县里主簿那里借来县志一观,各种情报自然一目了然,当然你不能装成行商之人,人分三六九等,士农工商,读书人的身份才是最高的,倘若弄个假的功名啥的,就更加能获得别人的尊敬了,这种半吊子读书人,西凉最不缺。

为了筹办万寿节,京师的城墙开始修缮,大周京城的城墙还是沿用前元集庆府的旧墙,历经战火已经多处坍陷,城头长草,砖石破碎,不管是从面子上来说,还是从安全上来说,都必须要修缮了。

想让户部一下拿出这么多的银子可不现实,大周财政本来就不宽裕,再加上万寿节的开销,银子捉襟见肘,不过朝廷自有办法,号召天下商贾认捐城墙,最为富庶之地乃是江南,苏杭熟,天下足,大周富商云集江南一隅,朝廷号令一出,谁敢违抗,别管情愿不情愿,捏着鼻子也要认捐一段城墙。

出手最为阔绰的是姑苏夏家,认捐了整个南段城墙,京师城墙的四分之一都由他们家负责了,这手笔实在是惊人,就连元封也叹为观止,修城墙,挖运河是最耗费财力的行为,挖土烧砖,肩扛人挑,动用民夫何止万千,光每天的伙食开销就是一个大数字,凉州城墙还不如京城的大呢,都花了上百万的银子,京师城墙没有几百万银子,十几年的光景是修不好的。

“姑苏夏家的名声,我在凉州就曾耳闻,没想到竟然如此阔绰,简直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了。”元封感慨道。

“当家的,您听说的是哪个姑苏夏家?”叶唐问道。

“怎么,还有两个夏家不成?”

“可不是,确实有新旧两个夏家。新夏家比老夏家还有钱,听说家主是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呢,名字属下都探听到了,叫夏沁心。”

本书。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

4…33 密谋

姑苏夏家是名门世家,夏氏乃书香门第,族中子弟出将入相者甚多,元寇入侵以来,改从政为经商,生意做得很大,到元朝末年已经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湖州的良田,松江的棉田,姑苏的纺纱织布作坊,家资何止千万。w w w 。q u a n b e n。 c o m~~~~

二十多年前,就在京城生政变的时候,姑苏城也生了一场变故,这场变故对于姑苏乃至江南人民来说,震撼程度不亚于京城政变。

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女的夏家长房嫡女夏南雨夏大小姐居然偷人养汉,姑娘家家的就大了肚子,按说这也不是大事,大户人家比这龌龊的事情多了去了,偷偷打掉然后找个人嫁了也就完了,偏偏族中有人将这件事情宣扬了出去,一时间满城风雨,夏老爷子羞怒交加,一命呜呼,继承家主位置的七老爷遂执行家法,将侄女赶出门墙,断绝关系。

可怜锦衣玉食的大小姐,向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忽然净身出门,一无所有,连街上的乞丐都不如,还挺着个大肚子,个中辛酸难以言表。没有几天夏小姐就失踪了,大家都以为她投水自尽了,这种情况下自尽确实是最好的出路。

十年之后,当姑苏人都已经淡忘这件陈年旧事的时候,昔日的夏小姐又出现了,她带着女儿和一台纺机出现在姑苏,以这种先进的十六锭纺机抢占了姑苏的纺纱市场。

夏家的生意主要就是纺纱织布,但是他们所用的纺机最多只有三个锭子,还得靠熟手操作,而夏小姐的纺机用水力驱动,生手即可操作,纺出来的纱粗细适中,结实不断,效率是老式纺机的五十倍,两个夏家自然成了对头。

经过十年的明争暗斗,孤儿寡母竟然斗败了家大业大的夏家,掌控了整个江南的棉纺,织布产业,家资巨万,富可敌国,以至天下百姓,没有不穿夏布的,其中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总之现在没有人敢看不起这一对母女,提起姑苏夏奶奶,夏大姑娘,别管是士农工商、贩夫走卒,都得挑起大拇哥赞一声强!

简单的叙说,就已经足以震慑人心,想必其中的精彩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不过元封关注的却不是夏家母女的血泪家史,而是江南强大的生产力。。

所谓苏杭熟,天下足其实并非字面含有的意思,事实上江南的粮田已经不多了,种植的大部分是经济作物,棉花蚕桑,丝织棉纺等手工业级达,家庭式的作坊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工场化生产,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基本都转化成工场的匠人,不在以种地为生。

但是大周朝施行的是粮税,按照人头和地亩纳粮,苏杭一带产不出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