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这份求和文书,南宋朝廷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赵构在看到这份求和文书之后自然是喜出望外,当场就给了批示并传阅前方诸将:
“大酋既已陨毙,余皆南北之民,驱迫而来,彼复何罪?”
“诸将缓缓进兵,会京畿,收复故疆,抚定吾人,足矣。”
建康府中,依旧没有率领主力北上的杨沂中第一个接到了这份批示,随后便吩咐诸将。
“再加三千人,共五千兵马尾随金军北上,沿路收复淮南诸郡县,至战前疆土便可止步。”
对此,自然引来了一些将军的不满。
“大帅,为何不直接领兵北上,会同李显忠大帅一起全歼金人?”
“大帅,此乃天赐良机,切不可错过啊!”
杨沂中毕竟是年纪老了,再加上刚刚立下了大功,脾气自然好了不少。
他笑呵呵地环视一圈众人,就问了一句话。
“尔等是想要让本帅步岳飞后尘?”
众人顿时安静下来。
杨沂中又说了第二句话:
“还是说,尔等谁想当第二个岳飞?”
于是,再无任何人提起出兵追击,全歼金军的事情了。
另外一边的李显忠,显然也是和杨沂中一般想法。
故而,明明金军仓皇败退而去,建康府和镇江府的两支宋军却按兵不动,坐视金军远去。
对此,刚刚回到行在面见赵构的虞允文极为不满,便力陈赵构。
“陛下,如今是天赐良机啊!”
“金军主力已然丧胆,只需大军齐至,金人必然溃散。”
“若能将金军主力歼于淮南,则中原、山东、河北、关中、山西诸地,自然回归大宋!”
听完虞允文的话,赵构也心动了。
还能有这种好事?
于是赵构赶忙又发出了第二道诏令。
“诸军但收纳降款,若只是通好文字,不得接收。”
“杨、李两部,可择机围金虏于淮南,或可歼之。”
杨沂中收到这第二份诏书之后,干脆连众将都懒得召集了。
有心腹疑惑,便问道:
“大帅,陛下有令,为何不追击?”
杨沂中懒洋洋地打了一个哈欠,道:
“陛下的这种命令,二十年前老夫见多了。”
“只要再等两天,金人全部撤出淮南,陛下自然就会忘记此事,专心和谈了。”
事实证明,保护了赵构几十年的杨沂中,对赵构的秉性确实了解的一清二楚。
几天后,还没抵挡建康府不久的赵构就颁布旨意。
“比者视师江上,虏骑遁去,两淮无警。”
“朕当暂还临安,委重臣统护诸将,一面经画进讨,光复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