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纵然魏延的计策最后能够成功,也早已与诸葛亮的战略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然而,若是不考虑诸葛亮的大战略,单单谈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会发现这其实是个非常可笑的计策。
正如前面说言:秦岭六道,子午为王。自古以来,奇袭子午谷的战例不在少数,却从来没有一次成功的事迹。
东晋名将桓温伐前秦,进攻长安,命司马勋由汉中出子午谷,未出谷道就被秦军击败。
南北朝时期西魏派贺若敦等发兵子午道,前去镇压乐炽。乐炽等烧子午栈道,据守直谷,使贺若敦的部队不能前进。
五代后蜀从子午道北进的军队,被后汉王景崇击败。
明末闯王高迎祥欲自汉中进攻西安,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却被孙传庭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双方激战四天后,闯王高迎祥兵败被俘。
以上的记载,无一不显示出了从子午谷进兵的困难。
退一步来讲,就算魏延当时能够通过子午谷,出其不意攻下长安,又没有考虑后果呢?
长安一带无险可守,纵然魏延领兵五千进入关中,却无疑成为了一支孤军,蜀国大军想要再从子午谷通过,势必难比登天。
而长安的西部、北部、东部,全都是魏国领地,要不了几日,魏国就可以调集大军围困长安。
所以说,纵然魏延果真打下长安,也免不了败亡的结局。
还有司马懿所说的那句话,其实根本无从考究。就算他真的说过这话,也很有可能是挑拨离间罢了。
魏延此人性格高傲、性情极恶,自五虎上将先后去世以后,就常以蜀国第一大将自居。
每次随军北伐,魏延都自比为前汉的韩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
诸葛亮对于魏延的请求,自然是不会应允,故此魏延常恨自己之才不能尽其用。
假设一下,若是司马懿的那番话传到魏延耳中,会不会更加坚定了魏延的心思。使他觉得自己对了,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不对,而怀恨在心?
自古以来,国家不惧外敌,而惧内患。若是诸葛亮、魏延不合,就好使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廉颇不睦一般,对于蜀国的危害不言而喻。
若司马懿果真说过那句话,则他挑拨离间的功夫,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了。
……
子午谷虽然险峻无比,大军通行不易。然而由于这是汉中与关中之间,距离最近的一条路,故此平常十分也有不少商贩从这里通过。
以前董卓、李傕、郭汜乱政,就有许多百姓从此地逃往汉中。
当然,由于这条古道的重要性,汉中张鲁在险峻的位置,也派有一些军士把守。只不过他们对于那些商贩,以及前往汉中的百姓,却是从来不会阻拦。
这一日,一行二十余人从这里经过,他们虽然风尘仆仆、满脸憔悴,却也掩饰不住身上非同寻常的气质。
除了领头那人有些书卷气息以外,其余的二十余人,都是孔武有力之辈。他们身上,也都带着武器。
当然,在乱世之中出门携带武器,已经成为了惯例,故此这些人倒也没有特别引人注意。
(历史上诸葛亮五出岐山,演义中六出祁山。)
542。第542章 反常举动
一行人渡过了子午谷,他们之间有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一直在观察着路上的地形。
这个青年不是别人,正是典韦的儿子典满。其余看起来孔武有力的汉子们,也都是陈旭麾下的黑甲卫。
到了一个无人的地方,典满忍不住说道:“先生,这条子午道真是险峻无比,纵然我们只有几十人从长安过来,这一路上亦是险象环生啊。”
典满的言下之意,就是想要从这里进兵攻入汉中,却是不太可能。
他们这十几个人都是军中精锐,身手敏捷、体力过人。饶是如此,在通过子午道的十几天时间里,仍旧感到了深深的疲惫。
至于那个为首的文士,却更加不堪。
假如大军从此处通行,对方只用在险峻的地段进行拦截,就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或者在子午道的另一端以逸待劳,也能够全歼来犯之敌
那个为首的文士摸了一把脸上的汗珠,看着坎坷不平的山道,脸色亦是有些沉重:“吾曾经听闻主公说,‘蜀道难,难于上青’,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
“今日观之,才知晓这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这个文士乃是董昭,他秘密接了文昭的命令,前往汉中。至于典满与那二十几个黑甲卫,却是文昭派遣保护董昭安全的护卫。
由于这次董昭进入汉中,乃是要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故此文昭也不敢大张旗鼓给他多派护卫,免得引起了当地官吏的注意。
典满说道:“还好主公只是让我们,感受一下子午道的险峻,并没有准备从这里攻入汉中。不然的话,俺心中还有些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