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从学校买馒头、花卷,就可以省下几分钱。
“周奶奶,你煤炉还用吗?不用的话,我蒸馒头了。”陈雪虽然在问,但手里已经给铁锅加上水,把竹制的蒸架放进锅,把馒头和花卷放在了蒸架上。
“你用吧,就是煤球不多了,我反正住几天就要走了,你们要记得买煤球啊。”周奶奶不担心别的,就担心她还没离开,煤球就用完了。
“放心,我们记得的。”陈雪瞄了眼厨房角落里的煤球,十天八天至少用不完。
“小红,这次真不是说谎,工厂说,这国外的袜子真的只能做到月底,接下来就是淡季了。”陈雪说道。
国内的购买力能有多强?不说也知道。
一双袜子穿几年,穿破了还要补袜底,然后缝缝补补又几年。
要是没有国外的订单,那肯定是淡季了。
而国外的订单,圣诞节的需求是高峰。
再往后,就是所谓的淡季了,这个淡季,最起码半年以上。
要是没有活干,陈雪就得回老家。
姐妹俩,这次拿到报酬后,一人添了两套夏天的衣服,现在,又在陆续添置秋衣,将来还要添置冬衣。
两人也很懂事,都是挑价廉物美的,一个季节两套衣服也不多,关键是以前的底子太薄了。
要添的东西实在太多。
现在姐妹俩才各有两身新衣,每天走出去,不说多漂亮,至少很整洁。
而陈雪知道,如果这时候回家,她身上的这新衣,说不定都轮不到她穿,新嫂子的新衣有了吗?要是没有的话,不要把她身上的剥下来?
陈雪想想都不寒而栗。
“小红,你写信的时候,想想办法,找个借口,说我在这边找到了工作,但工资不高,不过总比回家好,这样爹娘就不会让我回家了。”陈雪想的还有,如果自己身上的衣服穿洗时间久一点,就不是那么新了,说不定新嫂子就看不上了。
“我知道。”陈红感觉很悲哀,为什么董晓丹可以活得如此光鲜亮丽,自己和姐姐却只能活得这么卑微。
一定是自己的不足,董晓丹说她一年前也过着跟自己一样的生活,一年后就天壤之别。
所以自己还是要再努力,不指望像董晓丹那样给自己买房,至少不要像现在这样捉襟见肘。
然后又想起来,董晓丹都给自己买房了,也没拿出一分钱去贴补哥哥,顶多就让哥哥蹭几顿饭。
同样的农村出来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要压榨女儿,去补贴儿子的。
再说,哥哥自己要娶老婆,为什么不努力挣钱,还把希望压在妹妹身上?
这边陈红万分纠结,那边董晓丹、陈朝阳和庄小枣也回到了海岛。
周庆云此时也下课回家,正走到门口,看着他们走过来,冷哼一声,嘭地关上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