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方腊的一番“招贤令”在方肥的润色之后很快印制成了数万份。
翌日一早,江宁府的百姓便惊讶地发现城门口又多了一张告示。
有识字的书生摇头晃脑地将告示内容读了出来,念罢之后,当即脸色大变,嘴里道:“荒唐,实在是荒唐,方腊此举差矣!”
说罢,书生就要叹息离开。
此时,有人不以为然道:“我觉得方公说的就很有道理,只要能够为方公所用,名声不佳,身体残缺又如何?”
书生涨红了脸:“国朝以孝道为先,取德不取才,空有才华,若无德行也是一无是处”。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仁不孝又如何?只要身有大才,当可一用!”
随着方腊的求贤令在江南四面开花,诸如此类的争辩此起彼伏。
当然了,更夸张的是,还有一支支商队将告示偷偷摸摸带到了宋廷的控制区。
把持官场的士子豪族自然不爽,可可升斗小民,寒门士子却大喜过望。
短短几日的功夫,方腊草草选就的招贤馆便注满了慕名而来的士子。当然了,刚开始,不会有真正的大才前来,毕竟方腊唯才是举的行为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了,对于追求名声的士子们来说,求贤令有些急功近利。
不过,方腊要的是实用性人才,爱惜羽毛,爱护声明的那些名士,方腊甚至不打算他们过来。
倘若来了大名士,眼高手低,不堪实事,就算方腊想要赶他们走,都要考虑到天下人的想法。
不来最好了,省的麻烦。
为了尽快将有才之人纳入治下,方腊采取的是定期分批考试的制度。
也就说,士农工商兵五种门类之中,只要报名人数满二十人即可开考!
第一次考核,方腊选出匠工二十人,商人三人,军士五人,农学官三人,读书的士人十八人!
秉承千金买马骨的想法,方腊与相应的考官商议过,此番的题目并不困难,他要借此树立一个个受人艳羡的榜样。
工匠好打发,尽数分到匠工营就算妥当了;三名败尽家财的商贾,方腊考核一番过后,决定让他们参与到贩卖酒水的生意中取,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做过生意的人,头脑活络的很,只要给他们一些机会,想必会吸取教训的;至于手指残缺的书生,方腊也没有撵走,对方熟读四书五经,尤其对于算术颇为擅长,方腊便让其参与账目统筹一事。
新事物的出现,势必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开始的观望,到试探,再到适用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漫长。
对此,方腊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江宁府,由于汴京粮价暴涨的缘故,这里的粮价也有了几分波动。
不过,经过太平军警告过后,各大粮店很快恢复到了正常价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举,自然获得了无数百姓好感。
有了招贤馆的第一批人手,方腊决定在治下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扩充匠工营,方腊打算重金招募天下匠工,将其集中起来,在不影响打造农具的前提下,发挥特长,制造军械、以及农事器具。同时鼓励发明创造,无论是谁,只要能够造出可以提升效率的物事,都会给予重金赏赐,对掌握熟练工艺的老匠工,鼓励他们传授手艺,而一旦他们教会徒弟,日后太平军将每月给予他们额外的俸禄补助。
其次,兴修水利,减轻税赋,清点人口。事实证明,水车、筒车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灌溉的大利器,之前,沟渠无人疏浚,便是有水车都用不上,如今,趁着农闲,方腊命令各地开挖沟渠,匠工营赶制水车,以备用,而鉴于较为沉重的人头税,方腊改为户调制,也就是对土地所有者收取田租,每亩四升,每户出绢二匹,棉二斤。相对于上述两件政策,清点人口这件事情就颇为复杂了,若不是方腊改变税赋,施行分田到户,说不定会遇到不小的阻挠。
有宋一朝,豪族多好豢养奴仆,而奴仆都是不在户籍上的私产。
如今,为了分得田地,奴仆纷纷登记了人口,只为了分得田地。。
这一来一回,方腊治下人口数量进一步大涨,原本的隐户、黑户、奴仆纷纷登记造册!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在摸清家底,掌握自身所有资源的前提下,太平军才能酌情制定相应的政策。
否则,若是步子大了,很可能跌跟头,若是步子小了,太过保守,又可能浪费千载难逢的机会!
方腊始终在跟时间赛跑,他不敢浪费丝毫的机会,太平军也是如此!
喜欢重生水浒之我是方腊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重生水浒之我是方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