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和去年威尼斯一样的情况。
外国人对李元青的认可大于本国人。
好像李元青电影的场刊评分不上3。4、3。5,他就失败了一样。
刘奕菲笑道。
“爱之深,责之切。
以前看你在国际上大杀四方,这两年没那么霸道的成绩了,他们当然会有些失望。”
“我拍电影又不是为了让他们兴奋,我是在追求艺术的途中顺带满足你。”
“mua~知道啦,谢谢老公。
电影已经首映了,接下来去哪儿?”
“我想去《何以为家》展厅再逛一下,看看能不能花点钱把它做成批片买回去。”
“这部电影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容易引起华国观众的共鸣,”
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讲述黎巴嫩战争的现实题材电影,但它传递了普世价值观,非常容易引起共情。
特别是华夏民族也曾经历过苦痛深重的岁月。
正因为和平,才需要时刻警醒。
正因为弱小,才需要积攒力量。
《何以为家》能给华国观众设置一个“无害的反面”。
弱国岂止是无外交,底层百姓都得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人命轻贱如同蝼蚁草芥。
李元青觉得可以为这部电影投入一些营销力量,说不定也能和《摔跤吧,爸爸》一样成为现象级爆款。
更关键在于,这部电影版权真的不贵。
李元青留意竞争对手和值得关注的佳作。
刘奕菲则是将目光投入其他方面。
今年戛纳电影节刮起一阵特别强烈的“metoo”风!
“去韦恩斯坦化”是被强调的内容。
组委会开通了“举报性骚扰”热线,倡议参加者“举止检点”——否则将被电影节”扫地出门“,及处以最高3年的监禁和4万5千欧元的罚款。
类似宣传单在会场随处可见。
拥有五位女性的评审团自然也会与如今的女性力量相契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女导演、女演员作品肯定。
当然,这种宣传也不尽是好事。
有时会变成偏袒。
例如法国女导演伊娃·于颂的《太阳之女》场刊评分仅为1分,在已经亮相的竞赛片汇总排名最末。
法国《自由报》和德国《时代》杂志的影评人甚至拒绝为之打分。
实在是差的没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