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德康正在唱经,一个小沙弥勿勿地走来,问他寺院里的木质家具要不要修。
原来来了三个木匠,到寺院里寻活路来了。
这三个木匠年纪都差不多,都四十多岁,每人带着一一个大袋子,里面放满了木工用具。
据他们说,他们老家河南,都是出色的木匠。
由于两省很近,就隔一条黄河,陕豫一家亲,河南就成了李自成最喜欢的地方,时不时到这边跑马溜溜,把中原大地闹得天翻地覆,不得安宁。
本来木匠在当地是个很受欢迎的职业,由于打仗,人们便都不搞建设了,使得本来用工很紧张的木工行业,一下子进入了寒冬模式。
为了养家湖口,木匠们便纷纷组团逃离。
有的去了相对富庶平静的江浙,更有的远走广东。
老张和一些族人,通过商议,决定北下京城。
说天子脚下,当官的多,富商多,有钱人更多。在木工市场,需求很大。既然河南市场不行了,不妨北上碰一下运气。
他们一块来了十几个人,共同租住在一个大院里,以三人为一个单位,外出寻活。
有大的活大家一块儿干,没有大的活便化整为零,分头走街串巷,干些杂活。日子虽苦,但每天都有收入,因此大家还是比较高兴的,对现状比较满意。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刚打开局面,李自成便攻打北京城,把他们刚步入正轨的生活,又彻底给打乱了。
战争期间,谁也没心情再美化家园了,他们已经几天没活路了,吃饭都成为了问题。
为了打破困境,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一些寺院。
这些寺院都是清静之地,十分地富有,且又不受战争的影响。到他们那儿找点活路,是渡过眼下困境的最佳方法之一。
于是他们经过打听,使来到了广元寺。
找到了德康,说他们是河南来的木匠,由于打仗,被困在这儿,脱身不得。但每天仍要吃饭,消耗不起。请求德康,以慈悲为怀,收留他们于寺内,让他们干点活,赏口饭吃。
说寺里只要是木质的东西,不管哪儿坏了,他们都可以维修。至于报酬,只要管他们一日三餐,再多少给点就行了。
德康见几个人说的可怜,就同意了。
经过一天的观察,他认为三个木匠的活还可以,于是决定把寺庙里那些年代久远,似坏未坏的木质东西,重新修一遍。
现在已经是他们来这儿的第三天了,东西修了不少。但寺院太大了,需要修的东西太多了。大到建筑门窗,小到桌椅等生活用品,估计还得一段时间。
这座修建于永乐时期的寺院,已二百多岁了。许多木质的东西,确实已破败不堪,需要修整。
张信当时没说什么,心里却打了一个大大的疑问。
他己收到确切情报,宋献策确实带人进入了北山,开始寻找永乐大帝时留下的宝藏。
北山很大,不同的信息来源,会使他们走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域。
因此一路走来,张信一直在观察着沿河两岸的情况。并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发现宋献策,看他们在那儿活动。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那儿,就说明他们把那儿当做了寻宝的热点地区。
从他们所活动的地区,可以看出他们对宝藏所处位置的评估情况,以及这地块是否有无参考价值。
一路之上并没有看见陌生人,他以为自己所谓的宝藏之地,并没有和宋献策心目的寻宝地发生重合,正暗自高兴呢。寺院里出现了三个木匠,不能不引起他的注意。
从刚才看到老张在大雄宝殿里拿着小锤鬼鬼祟祟的动作,他就知道大事不好,很明显这人在找东西。
如果是寻宝,只能是宋献策的部下了。
看来事情要比实际情况复杂的多,宋献策已把黑手伸向了广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