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河道里好像有人,”方静指着前边河道说道。
张信向前看了一眼,果真如此。
这时候,河道经过了几条河流的汇入,变得更加宽阔。
由于现在还没到雨季,去年山洪暴发后留的痕迹还在,河床中有一半的地方是河沙,人走上去十分松软的感觉。
在前边几里外的河道里,出现了许多人,不知他们在干什么。
“这些人从哪儿冒出来的呢?”张信象是自言自语,“我们一路上,连个人影也没有看到,这地方突然冒出这么多人来,太叫人费解了。”
“古人有临水而居的传统,加上这儿风景绝佳,会不会这里有一个村庄?”
“不可能,”张信说。
“凭什么说不可能?”
“并不是这儿的居住条件不好,其实在元初的时候,这儿是住有很多人的。后来因为他们专与朝廷作对,受到打压,后来都被驱逐到山外去了。现在这一片区域,根本就不存在村庄。”
“那为什么前面会有那么多人呢?”
“我也不明白,走,我们看看去。”
二人继续向前走,前边过了一个山嘴,地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刚才由于山嘴的遮挡,他们看不清前边的情况,过了山嘴后才发现,右边是一大片树林。
站在河堤上向下观望,筒直是林木的海洋。各种树木参杂在一起,参差不齐,充斥了所有的空间,蔚为壮观。
“这里的情形和气氛,和图上看上去很像,”张信激动地说。
“这太好了,总算没有白费力气。”
“不过也不能高兴的太早,要等到找到那个洞口后,才能确定。”
“我们从这儿进入树林吗?”
“不,我们先看看那些人是做什么的,再做决定。”
他们快步向人群走去。
离那儿还有几十步远时,才发现那儿原来是一群和尚,正在河里冲洗家具。
一个年老的和尚,正在岸边指指点点着,指挥这些和尚干活。
老和尚长眉白须,一脸的慈祥。身穿皂色僧袍,斜披袈裟,手持念珠,口中不停地念佛号,一看就是个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
见有人来,他迎面走了过来。
走到离二人还有十来步远的地方,停下了脚步,合手合十,躬身施了一礼,说道,“二位施主留步,前边敝寺小僧正在水中冲洗佛案,过往不便,如要通过,须绕行。”
“那我们就不走了,暂且在这儿休念一会,等你们忙完了,我们再从这儿通过。”
“如此甚好,谢谢施主配合。施主从南方来,莫非来自京城?”、
“大师所言正是,我们是来自京城。我看大师有些面熟,似曾在那儿见过。哦,记起来了,大师可认得一个叫赵怀的人吗?”
和尚听了,手惦长须,微微一笑,说道,“实不相瞒,老僧正是赵怀。我看施主也有些西熟,请问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