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魏军倒在了血泊之中,谷口地势狭窄,更是难以组织进攻,几名副将奔上前方,对着张郃急急的叫喊道:“将军,速速撤退吧!”
“我心何甘啊!”
张郃见冲不破蜀军的包围圈,一阵仰天长叹,悔不该不听司马懿之言,到底中了埋伏,也只能无奈下令,让大军撤退回褒斜道。
前方士兵疯狂后退,后方还在向前冲,魏延的大军也穷追不舍,相互踩踏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时间,褒斜道的南端,遍地魏兵尸体,惨不忍睹。
张郃边战边退,终于回了褒斜道内,狼狈的带领大军一路奔走,唯恐蜀军沿路追击,他只好命令后方士兵烧了粮草,在路上形成了隔离带。
魏延遵照诸葛亮的指示,追入褒斜道没多远就撤了回来,张郃大军奔走了一夜,直到天明时分才停住,清点一下人马,损失了足有一半多,粮草皆无,而且,其中还包括八员誓死掩护大军撤退的副将。
张郃败绩一直很少,作战显著特点便是善于利用地形,而因其品行出众,儒雅有风度,所以结交了一群生死弟兄,当然也包含这八员副将。
如今因为自己的过失,反被蜀军占据地利优势埋伏,而昔日兄弟也纷纷陨落,张郃悲愤交加,悔恨不已,哪里能经受的住如此惨败,一句话说不出,内心却是波涛汹涌,气脉紊乱,最终眼前一黑,掉落马下。
众将士急忙用车拉着张郃继续往回返,迷迷糊糊地张郃眉头紧锁,唯一一句被众人听清楚的话便是,“诸葛孔明,我与你不死不休。”
战机稍纵即逝,诸葛亮这边经过一番推算,就在张郃大军进入褒斜谷之时,突然对天水西侧的魏军大营,展开了猛攻。
大营本来就兵少,又缺了张郃这样的猛将,很快就呈现出落败的姿态。司马懿听闻消息,如同五雷轰顶,不但亲自上阵,同时火速传令上邦的郭淮,率领五万兵马前来阻截蜀军。
待到郭淮的大军来到,蜀军的攻势突然减弱,竟然迅速退了回去,顿时让司马懿有点不明白诸葛亮到底想干什么,一般情况下,应该一鼓作气才对。
就在这时,蜀军中来了一位信使,说是诸葛丞相给大都督送来一封信。司马懿脸色铁青的急忙将信拆开,上面并没有文字,只是画了一只山鸡,得意非凡,活灵活现。
司马懿一头雾水,反复看着这只山鸡,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儿,大呼不妙。
山鸡有个特点,遇到危险的时候,通常会把头扎进草丛里,认为自己看不见,别人也看不见它,这就叫做顾头不顾尾。
“诸葛孔明好生狡猾,上邦必然失守也!”司马懿大叫一声,眼前发黑,拼命稳住心神,命令全体大军,放弃营寨,兵分两路,一路大军由郭淮带领,火速撤到陈仓附近挖沟筑墙严密设防,一路大军跟随自己,撤回天水城。
有句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司马懿的这个做法,就是最鲜明的写照。
由于司马懿撤走了西部防线,刚刚退去的蜀军立刻卷土重来,原本王平率军攻打上邦十分辛苦,由于蜀军的大批进入,反倒是在诸葛亮大军的帮助下,最终占领了上邦。
司马懿对此懊悔不迭,到底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倒是输得心服口服,不禁感叹,诸葛亮的智商远在他之上,而且做事沉着冷静不冲动,所以今后要更加小心行事。
2100 过河拆桥
司马懿本来就能忍,只要圣上不急,其余人急死都没有关系。仗着邓艾送来的军粮,司马懿甘愿做缩头乌龟,坚守天水郡不出。
诸葛亮没有沿着上邦这边的路线直接去攻打长安,反而命令大军将天水郡死死的围住,绝不能走了司马懿一兵一卒。
诸葛亮认为,司马懿在天水拥兵不少,如果此时继续向西进攻,遭遇郭淮的大军阻截,而司马懿及时出兵,蜀军势必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因此,诸葛亮决心先拿下天水郡,再缓图长安,稳扎稳打,也十分符合其本人的做事风格。
很显然,这跟陌千寻大进大出的犀利风格不一样,和当初二人策划的作战方案大相径庭。如果诸葛亮率军继续快速追击郭淮,历史将如何发展无人可知,也许刘禅后人篡写史书,把他写成英明圣主也难说。
但有一点却不容怀疑,诸葛亮围攻天水的决定,错失良机,铸成了莫大遗憾。被层层包围的司马懿也暗自松了口气,实在是好险,如果长安有危险,自己作战失利,那就是罪魁祸首,千刀万剐凌迟处死都不为过。
而眼下这种情况,虽然也不是最好结局,有可能被困死在天水郡,但令司马懿安慰的是,这样是为国捐躯,等于给后世子孙留条活路。
上面的战争打得惊心动魄,英雄感伤,身在冥界的王宝玉却是豪情万丈,带领精卫、后羿,十员战将以及百万阴兵,经过漫漫征途,终于到达了忘川河。
远远就能听到咆哮的水声,忘川河从一座土黄色的高山上流下,曲折蜿蜒,经过灰白色的平原,不知奔腾到何方。
河水呈现诡异的血黄色,河畔上遍布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蛇虫,腥气扑鼻,河水之中,时常就会有鬼魂伸出绝望无助的手臂,在缭绕的雾气中声嘶力竭的哭喊,触目惊心,凄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