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他在苏联俨然一副二号人物的幸福时刻就被终结了,他被迫带着残部向南退却,来到了坚固的克里木半岛要塞,企图在这里过渡一些时间,再图将来的发展。不过天不遂人愿,德**队一口气突进到了乌克兰复地,他战败的罪责也随着德军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而跟着越来越大。
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下自己将来的事情了,毕竟德军的进攻显然不会因为祈祷之类的原因停止下来,这一次德国人是要彻底占领克里木,然后在漫长的战线上抽出M集团军来,为下一步继续进攻做好准备。
可以说德国方面,阿卡多手里的东线反击剧本早就已经写好,而他赫鲁晓夫,就是那个最倒霉的用来祭旗的家伙。德军势必会先干掉孤立无援被斯大林所厌恶的克里木,以求在未来的战争中可以进一步集中自己的兵力。
结局对于赫鲁晓夫个人来说,早就已经注定了,只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结局来的如此之快,毕竟在克里木半岛上,加上原本的外围防线中,可是实实在在的45万大军。
不过从南部的克里木战役开始以来,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就有25万苏联军队被歼灭或者投降,这还是在拥有坚固防线的基础上,苏联士兵勉强打出来的成绩,而为了消灭这25万苏军,德军也伤亡了整整4万人,阵亡高达11000余。
如果不是德军在空中优势明显,如果不是苏联已经断绝了支援克里木的一切行动,如果不是克里木从夏季开始就再没得到过任何补充,想必曼斯泰因现在的进攻将变得更加艰难。不过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现在曼斯泰因赢了,而且赢的颇为轻松。
事实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一个城市周围无数个要塞连接成的要塞群总称。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木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不过德军更喜欢用自己给它们起得外号来称呼它们。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三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两个要塞,正东有五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克”和“乌拉尔”,在四条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可以说全世界最强要塞的“高尔基1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
此外,在“高尔基1号”要塞的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1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2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三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五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木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高尔基2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
当然,这些工事有不少都只是存在于图纸上,海军力量在德国的帮助下提高了不止一点儿的苏联,其对战列舰数量不断增加的海军有着无与伦比的信心,所以原本花在克里木要塞的资金,被挪给了海军进行战列舰的建造。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在另一个时空中让曼斯泰因颇为头痛的坚固要塞,其实大部分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地面战壕与并不坚固的碉堡。高尔基1号要塞上那讨厌的305毫米口径巨炮炮塔虽然还在,不过也只是孤掌难鸣罢了。
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也是赫鲁晓夫手里最后的一点点力量了。当时守城兵力约为7万人,但坦克仅有可怜的40辆T…26。
罗曼科什山主峰上的守军投降,一下子让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差不多1万名士兵就这么成了德军的阶下囚,而赫鲁晓夫手里为数不多的预备队,也在这么一次投降中,损失殆尽了。
这次投降更让赫鲁晓夫手里的政工人员与军事指挥官之间产生了隔阂,怀疑与指责开始频繁发生,一些政工人员开始为了自保排挤指挥官,虽然一时间还没有爆发更大的乱子,不过显然这支军队没有什么心思用在防守上面了。
“赫鲁晓夫同志!海军陆战队1团2营1连里我们的人汇报,说他们的连长对您有不满的表现。”一名政工军官正在赫鲁晓夫的办公桌前,不厌其烦的汇报着这些天来部队各级汇聚起来的小报告。
赫鲁晓夫现在有点儿不厌其烦,他现在满脑袋里都在想自己的出路,哪有心情去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更何况他当年和叶若夫一手搞出了波澜壮阔的大清洗运动,还能不知道这检举揭发背后那点儿见不得人的破烂事?
一年之前,他赫鲁晓夫还是苏联炙手可热的权力人物,掌控着前线数百万人的政治思想工作。那个时候大清洗刚刚接近尾声,可以说整个军队里都没有半点儿不和谐的声音。结果又能怎么样呢?现在他还不是躲在地下工事里,对着冰冷的墙壁长吁短叹?
打下去?是不可能的。不用多久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就会崩溃,赫鲁晓夫知道即便是现在让朱可夫之类的军事人才来指挥这种必输的战斗,也只是苟延残喘拖延几天而已。更何况他这样根本就没什么能力的“将领”。
投降他更是想都不敢想,他处置了一辈子投降的叛徒,到最后自己如果变成那样的人,连他的灵魂都不会原谅自己。剩下的选项似乎非常简单了,无非就是战死在这里,还是自杀在这里两种选项而已了。
自己当年的那股斗志还有冲劲儿哪去了?既然不能善终,那总要活的如同一名真正的斗士才行吧?赫鲁晓夫想到了这里,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就算是死也不能卑微的自杀,自己还年轻,至少应该如同一名真正的勇者一般,战死在冲锋的道路上才行。
第775章 776出局
“调集能找到的部队,让他们在东面防线后面集结待命!让海军陆战队的两个营一起行动!给他们配发足够的弹药。安排一下,我要亲自带队。”赫鲁晓夫想通了之后,立刻就站起了身子。他下达了命令之后,等所有人都离开了他的屋子,走到办公桌后面,拉开了横着的大抽屉。
里面放着一个做工精美的盒子,打开之后,是一支雕着花纹的手枪,还是斯大林在大清洗的过程中,在赫鲁晓夫除掉了叶若夫之后,奖励给他的。手枪单独放在凹槽里,旁边是弹匣,还有一排子弹。
他从凹槽里抽出了弹匣,然后从盒子里捏起一颗子弹,笨拙的将子弹塞进弹匣里,然后再重复动作,捏起第二颗子弹,再往弹匣里塞去。可能是因为太久没有摆弄枪支了,子弹从他的指尖滑落,掉到实木的办公桌上,发出了叮当的响声。
随着咕噜咕噜的声音,子弹滚落到了一摞文件边,靠在了一个档案袋上停了下来。赫鲁晓夫无奈的苦笑了一下,捡起了那枚子弹,又把它装进了弹匣里。过了一阵子,他才把弹匣里的子弹都装填完毕,然后他又从盒子里拎出了手枪,将弹匣塞进了手枪里。
完成了这一切之后,他抬起头来,绕着自己的办公室里走了一圈儿,仔细的看着墙上挂着的地图,还有国旗以及列宁的画像。等他走到墙壁的核心位置,看见上面一块黑色的空旷的时候,愣了一下,那里曾经是挂着斯大林照片的位置,在他到了这里之后才被摘下去,痕迹依旧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