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之前,香江的住房条件相当不错,也就五十万左右市民,随着内战爆发,短短两三年时间,超过百万人涌入香江,弹丸之地的香江增加了极大压力。
人口急剧增加,导致香江一房难求。当时香江的住宅楼宇一般只有三到四层,楼宇的买卖方式是整栋出售,没几个人能买得起楼,霍大亨发明的公摊面积倒是赚的盆满钵满。
人们只能在市区附近的空地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但很快就沿着山坡向四处蔓延,形成一个个密集的木屋区,木屋区的供电、排水、卫生条件,以及治安情况都很差,安全隐患严重。
1953年圣诞节期间,白田上村一户百姓因点火水灯时不慎烧着棉胎,刹那间,火势就蔓延开了,居民从梦中起来亡命奔逃。
起火不够十分钟,火势已烧毁数百间寮屋,突然天空卷起猛烈的东北风,短短六个小时,数个村庄被焚去木屋、石屋一万余间,5万多灾民失去家园。
为了安置灾民,港府设立“屋宇建设委员会”,负责统筹兴建廉租屋,第一批徙置屋在石硖尾村落成,为5。4万灾民提供了住所,石硖尾村成为香江第一批公共房屋。
1964年,港府发表房屋政策的白皮书,宣布要在10年内建成190万个徙置单位和29万个廉租屋,并放宽入住徙置屋的资格。
这个政策比新加坡的组屋制度更加牛逼,可是三年后,,,港府基本放弃了组屋计划,那就继续住寮屋。
根据港府统计,香江大概有30万间寮屋,超过150万市民住在寮屋,这些寮屋大部分分部在新界各个山脚下,港岛的薄扶林、铜锣湾同样也有不少的寮屋。
新加坡组屋制度诞生也是因为寮屋火灾,1961年有人在河水山恶意纵火,新加坡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火灾,2800间房屋被烧毁,1。6万人无家可归。
有着香江组屋的成功经验,新加坡当局直接借鉴港府的解决方案,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也因此诞生,新市镇当然也是借鉴香江的经验。
叶华荣看着电视机里画面,凌晨发生的火灾,应该不会出现人员死亡的情况,这些年来寮屋火灾是家常便饭,求生技能都是杠杠的。
看着窗外的大雨,这该死的热带风暴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好在深水湾豪宅非常的安全,到不用担心其他事情。
喜欢逆流大时代1977()逆流大时代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