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恕?br>
皇帝书房中没有别人,除了刚刚领了胡亥诏令退下的赢一外,也就仅剩胡亥和蒙毅两人。司马欣那个时候只是半路出家,临时被赵高等人搜罗上来顶替蒙毅的位置,而蒙毅却是在这个位置上整整坐了十余年之久。
皇帝书房中的一应事物,蒙毅本就是轻车熟路,此刻重新回到这个位置上,一应事物处理的更是得心应手。到如今,每一日各地送来的奏报在胡亥到达皇帝书房时,蒙毅已经尽皆将各地奏报分门别类的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了书房上的铜案之上,等待胡亥批阅。
而只要胡亥有问,熟知大秦朝臣乃至各地重要官吏和局势的蒙毅,都能够顺手拈来,对答如流。
如此一来,胡亥的日常的工作量顿时大大减轻。甚至有了闲暇能够有时间出去走走,这也是胡亥为什么会有机会出宫前往红绿家邦和阿房宫的原因。
蒙毅算是居功甚伟。
不过虽然如此,胡亥依然没有将本应该是皇帝书房长史代掌的皇帝印玺的权利交给蒙毅,毕竟皇帝印玺太过重要。
如今的皇帝印玺掌控在宗正赢腾手中。还有就是胡亥身上随身携带的日常批阅奏报所用的小印。
“蒙爱卿,郎中刘邦此人,爱卿以为如何?”在赢一退下安排传诏给九原之后,胡亥批阅了一会铜案上比较重要的奏报,将手中的狼毫毛笔轻轻放在笔架上,突然没头没脑的问了这样一句。
一直侍立在铜案旁边的蒙毅听到胡亥的话,先是思索了一阵,然后才道:“回陛下,下臣同刘大人并不相识,所以不便出言相评。”
“那好,如若朕命刘邦以后跟着爱卿随侍在朕身侧,让爱卿多多提点此人,爱卿以为可好?”
胡亥明白蒙毅的意思,刘邦是自己授的官,而且还是带在身边的郎中,他此刻在皇帝面前说刘邦好,有拍马屁的嫌疑,这样的事情蒙毅做不出来。而如果说刘邦不好,那么就是在说皇帝识人不明了。在加上蒙毅确实跟刘邦没有打过什么交道,他也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刘邦。
更何况蒙毅还不清楚皇帝对刘邦其人是个什么态度。
不过胡亥紧接着一句话就已经告诉了蒙毅他的态度。
皇帝想用刘邦,而且估计还要重要。自己可是皇帝书房长史,命刘邦跟着自己还让自己多多提点,难道皇帝是想待今后让刘邦代替自己为皇帝书房长史之位?
但是不管如何,皇帝既然已经说了,显然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了。难道自己还能拒绝不成?
“下臣遵旨!”
蒙毅听到胡亥的话,连忙恭声应道,心中已经想着以后要多多注意刘邦其人。
片刻之后,咸阳宫中就传出诏令,着郎中刘邦入宫觐见!
当传诏的人到达刘邦府邸的时候,刘邦正焦急的在自己府中打着转,吕雉还没有回来。(未完待续)
………【第两百八十章 提拔和敲打】………
刘邦、萧何、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六个出身低微的老兄弟,审时度势搭上了张耳和陈余的顺风车,虽然确实是立下了些许功劳,但是却绝对到不了惊动皇帝让皇帝亲自接见并授官的程度。即便抓住张耳陈余算是一个不小的功劳。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刘邦等人的出现,王离抓到张耳陈余等人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总体来说,在大秦群臣的眼中,刘邦六人的官授的有点大了,尤其是刘邦,更是开了以一介布衣跃为皇帝身边近侍郎中的先河。
要知道,在此之前大秦的世家贵族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备的晋升途径。
文臣,大多是先入宫为郎中或者负责记录的尚书,跟随在皇帝身边听用;武勋,则是大多进入咸阳宫充当禁卫将军,这个将军只是名词,其实也就是皇帝身边的禁卫,负责站岗之人。
这些人,统统都归皇帝书房长史掌管,包括这些世家子弟日常表现,都有皇帝书房长史择机禀报给皇帝。在始皇帝之前,则是禀报给秦王。
如此熬上个一两年之后,皇帝或者秦王就会将这些历练的世家子弟授官入朝或者放入禁军、卫卒中,虽然大多都是小吏或者低级军官,但是他们晋升的速度却是不用质疑的。
最为主要的是,这些世家子弟都是刚刚及冠的年轻人,而刘邦却是一个即将半百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朝中对刘邦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萧何、曹参等人。
不过想到那是平乱的第一仗,很可能是皇帝故意如此,来激起百姓帮助朝廷平定叛乱的热情。再不济也能让百姓不会从贼,所以虽然一干朝臣觉得有些不妥,却是没有人反对。
后来。随着皇帝秘密东巡归来,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刘邦逐渐淡出了大秦朝臣的视野,似乎皇帝已经忘记了这样一个人,在朝中没有丝毫根基的刘邦,自然不可能有人为他在皇帝面前美言。而原本想要多同刘邦亲近亲近的朝臣,也是逐渐疏远。
一个被皇帝遗忘的人,自然不会得到重视。
其实,刘邦不仅在跟李府拉关系。冯去疾那边同样也没有拉下。只是他去拜访了这位如今的大秦左丞相数次,都吃了闭门羹而已。
不是冯去疾不见他,而是以刘邦小小郎中的身份,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就见到如今已经身为大秦朝野第一人的冯去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