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西山的沈瞎子,也收到了《用火约》的抄本。
他抚摸着胡须,脸上露出了神秘的微笑。
他命人将《用火约》改编成说唱词,在北方边境的军镇中流传。
歌词中有这么一句:
“将军帐里烧的是啥?若还是黑炭,你就别怪兵士不想家!”
边境的士兵们长期生活在苦寒之地,饱受劣质炭火的熏烤,许多人甚至因此失明。
听到这句歌词,他们感同身受,纷纷产生了共鸣。
一天晚上,一队戍卒竟然自行捣毁了营中的旧炉,用碎砖垒起了一个简易的“三通窑”,点燃了白炭取暖。
上官得知后,勃然大怒,想要惩罚他们,却被统领拦了下来。
“让他们烧吧,”统领叹了口气,说道,“至少睁着眼,能看见敌人。”
一夜之间,《用火约》像是一颗种子,在南陵府以及周边地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它不仅改变了百姓的生活,也悄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陈皓站在北岭最高的崖上,眺望着远方的商道。
这几日商队往来更加频繁,不知道又将把“星火”传向何方。
这时,柱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
“皓哥,有消息了!”
陈皓转过身,眼神锐利。
“什么消息?”
柱子压低声音,神色凝重。
“是从……是从……”
柱子压低声音,神色凝重。
“皓哥,是从七州传来的消息!简直……简直要炸开了锅!”
陈皓眉毛一挑,示意他说下去。
“四十九县!四十九个县的村子,都自发开始签什么《用火约》了!有的村子,村长带头,直接在祠堂门口立了个石碑,就跟咱们北岭一样!还有更狠的!”柱子咽了口唾沫,像是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景象。
“听说,听说有的驿站,那些差役,竟然敢在墙上刻字!”
“刻什么?”陈皓追问,语气里带着一丝急切。
“此地,用真火!”柱子一字一顿,仿佛这五个字重若千钧。
就在这时,李芊芊快步走了过来,将一封信递给陈皓,神情严肃。
“掌柜的,这是今天刚收到的匿名信,务必小心。”
陈皓接过信,展开一看,笔迹陌生而娟秀,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股凛冽的寒意:“紫禁城西六宫,已有三处暗藏‘拂尘炭’,点火者不言姓名。”
拂尘炭!
那是内廷专供的贡品,极其稀有,也极其昂贵。
居然有人敢私藏,甚至敢用在西六宫!
这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滔天巨浪?
陈皓看完信,沉默良久,面色凝重如铁。
他没有说话,只是走到一旁的窑炉旁,将那封信投入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中。
火焰腾起刹那,一道银光直冲云霄,仿佛天地间有一支无形之笔,正在重写人间规矩。
这光芒刺破了凛冬的阴霾,照亮了陈皓坚毅的面庞。
他轻声道:“现在,轮到他们问——谁在写新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