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宫深处,苏婉儿也在默默地推动着一场“去药化”的进程。
她联合了几位老嬷嬷,以“节用惜物”为由,建议将各殿的熏炉改为陈列展品,并编纂《宫中旧俗志》收录“定神炭”条目,注明:“永宁年间盛行,后因民议沸腾而废。”
皇帝阅后批曰:“存档警后人。”
更关键的是,她悄悄将一块“醒心草”标本夹入礼部呈报的《春祀仪注》中,待官员发现时,已随公文流转至六部,无法追回——象征意义已然扩散。
朝廷的动作,比陈皓预想的还要快。
几天后,一支由礼部官员和禁军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净尘驿。
带队者,赫然是陈皓的老熟人——孙捕头。
孙捕头奉命查封净尘驿的祭坛,但他并没有立即下令拆除,而是先宣读了一份封禁令,将陈皓等人定性为“聚众惑民”,企图颠覆朝廷。
然而,就在他准备下令拆除祭坛的时候,一个老汉突然站了出来,颤巍巍地举起手中的一份《百姓联名保炉书》。
“大人,我们不能让拆啊!”老汉声嘶力竭地喊道,“这炉子是我们的命根子啊!”
“你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孙捕头眉头紧锁,厉声喝道,“你们这是在对抗朝廷!”
“我们没有对抗朝廷,我们只是想保住我们的炉子!”老汉毫不畏惧地说道,“自从用了这炉子烧的炭,我们的病都好了,家里的日子也好过了。我们不能没有这炉子啊!”
老汉的话,引起了在场百姓的共鸣。
他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百姓联名保炉书》,齐声高呼:“保炉!保炉!”
一时间,整个净尘驿都回荡着百姓们的呼喊声,场面几近失控。
孙捕头看着眼前群情激奋的百姓,心中也感到十分为难。
他虽然奉命行事,但也知道百姓们的疾苦。
“卑职奉命行事,但也得对得起良心。”孙捕头叹了口气,说道,“若大人今日执意要拆炉,请先抓我这个带头签字的。”
围观百姓见状,更是群情激昂,纷纷涌上前去,将孙捕头围了起来,场面一片混乱。
监察官见状,知道事不可为,只得暂缓执行,回报朝廷称“舆情汹涌,宜缓图之”。
危机暂时解除,但陈皓并未松懈。
他命柱子带人将主炉外围彻底清理,仅留中央……
陈皓并未松懈。
他命柱子带人将主炉外围彻底清理,滚滚尘土飞扬,呛得人睁不开眼。
只留下中央那一小片“醒心草”,绿意盎然,以及埋有鸡骨牌的封土台,像一座孤零零的坟冢。
其余建筑,无论是坚固的砖瓦,还是精美的雕饰,都在百姓的注视下,被一锤一凿地拆成碎片,散落一地。
他高声宣称:“还地于民!这土地,本就属于你们!”声音洪亮,震得人心头一热。
当夜,一轮惨白的月亮挂在空中,给残破的净尘驿披上一层银灰色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