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板,你怎么来了?”陈皓迎上前去,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
“我早就说过,要支持你。这次,我不仅自己来了,还带来了南方商会的联署贺函。”王老板笑着说道,将一份厚厚的信函递给陈皓。
陈皓接过信函,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南方各商会的名字,以及对北岭村的支持和祝福。
“不仅如此,我还带来了一笔捐款,希望能为‘公窑’的建设添砖加瓦。”王老板大手一挥,示意手下抬上来几个箱子,里面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子。
“公窑”是陈皓计划建立的公共窑炉,旨在让更多的百姓能够用上优质的北岭白炭。
王老板的到来,无疑给北岭村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让围观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
“王老板真是个好人啊,愿意出钱出力,支持北岭村。”
“是啊,有了这笔钱,‘公窑’就能早点建起来了。”
王老板的举动,也感染了在场的其他人。
“我也要捐款,虽然不多,但也希望能尽一份力。”
“我也是,我也要捐款!”
百姓们纷纷解囊相助,你一百文,我五十文,很快就堆满了几个瓦罐。
更令人感动的是,三日之内,邻县的铁匠们带着工具,徒步赶来,表示愿意为“公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些书生也自发地设立了“辨炭讲席”,向百姓们讲解如何辨别优质炭火,以及“定神炭”的危害。
甚至有几个曾经为万记酒坊押运“定神炭”的镖师,也前来请罪,表示愿意改过自新,义务为北岭村护窑。
“我们以前也是被猪油蒙了心,帮着万记干了些坏事。现在我们幡然醒悟,愿意为北岭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时间,净尘驿旧址热闹非凡,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共同奋斗。
远在南陵,周文远得知“无烟祭”启动的消息,并没有感到意外。
他知道,这是陈皓迟早要做的事情。
他没有阻止,反而下令南陵各县暂停征收“炭税附加银”,这无疑是给北岭村送上了一份大礼。
不仅如此,他还派衙役护送一批学堂师生北上观礼,让他们亲眼见证这场“无烟祭”的盛况。
临行前,他亲笔修书一封,托孙捕头秘密送达北岭村:“若祭成,则民气不可抑;若祭毁,则我当挂印而去。”
孙捕头一路乔装成贩柴农,风餐露宿,昼夜兼程。
途中,他亲眼目睹了多地驿站已经悄然换上了北岭白炭,甚至有驿丞主动上前询问:“这位老哥,不知这白炭从何处购得?”
他心头震动,终于明白,这场火,早已不是北岭一家的事情,而是点燃了整个大周的希望。
然而,朝廷却对“无烟祭”的举动感到震怒。
礼部急令地方官“速查逆党集会”,并命兵部调遣巡骑弹压。
然而,命令下至州府,各级官员却都推诿拖延。
有人称“春耕繁忙,无力调兵”,有人报“疫病初起,恐惊扰百姓”。
更有甚者,如某知县竟回文道:“经查,该会所售炭品确能止咳安神,且价格公道,似非作乱,或可纳入官营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