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神骤然坚定,握着拳头说:“大唐对倭国恩重如山,当年鉴真大师东渡传法,教我们种茶、制瓷,如今大唐有难,倭国绝不能袖手旁观。我会向天皇细说大唐局势,让他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届时若殿下需要,倭国武士定会冲锋在前,绝不退缩!”
李倓没料到他有如此胸襟,心中颇为感动。看着吉备建雄真诚的眼神,他忽然灵机一动:“既然先生有心相助,我倒有个不情之请——想托你带一批大唐的农技书籍回倭国,不知可否?”
吉备建雄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得像燃着的火把,激动地抓住李倓的手腕:“殿下此言当真?若能得到大唐的农技书籍,那真是倭国之福!我国多山地,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一直不高,百姓常受饥馑之苦。若是能学到大唐的农耕技术,定能让无数人免于饿死!”
“自然是真的。”李倓被他的反应逗笑,“大唐与倭国交好,本就该互相交流。我会让人整理一批《齐民要术》《泛胜之书》,再附上曲辕犁、龙骨水车的改良图纸,一并交给你。说不定用不了三年,倭国的稻田就能丰收,百姓也能吃饱穿暖。”
陈忠在一旁听得眉飞色舞,忍不住插话:“殿下这主意绝了!以后倭国百姓吃着用大唐技术种的粮食,肯定念着咱们的好。再说那些武士团一来,咱们平叛就多了助力,简直是一箭双雕!”
吉备建雄越听越激动,再次深深鞠躬,腰弯得几乎贴到膝盖:“殿下的恩情,倭国上下永世不忘。我定会妥善保管这些书籍,让它们在倭国发挥最大作用。等武士团抵达大唐,我亲自带他们来见殿下,听候殿下调遣!”
李倓扶起他,笑着说:“不急,先把伤养好。这会儿日头偏西,路上不安全,不如回洛阳城休整一夜,明日我派靖安军护送你启程,确保万无一失。”吉备建雄连连应好,连忙招呼随从检查马车,把损坏的贡品小心收拢,跟着李倓往洛阳城走去。
路上,吉备建雄说起在大唐的见闻,语气满是敬佩:“大唐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无论是科举取士还是农耕技艺,都值得倭国好好学习。之前在长安,我去国子监听孔颖达先生讲课,那些儒家经典,让我茅塞顿开。”
“文化交流本就该双向互通。”李倓答道,“倭国的茶道、书法在大唐也很受欢迎,长安的文人雅士都以收藏倭国折扇为荣。以后两国往来多了,肯定会有更多文化碰撞出火花。”
陈忠在一旁听得入迷,时不时插一句:“吉备先生,你们倭国的樱花真的一开满树吗?比洛阳的牡丹好看不?”逗得吉备建雄频频发笑,遇袭后的沉重气氛渐渐消散在秋风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到洛阳城后,李倓特意将吉备建雄安排在安静的驿馆,还让人送来伤药、热食和干净衣物。吉备建雄感激不已,当晚就挑灯写下书信,详细说明遇袭被救的经过,以及李倓托带农书的事,让人快马送往港口,提前传回倭国禀报天皇。
次日一早,李倓带着整理好的书籍和图纸来到驿馆。二十多本农书被仔细装进桐木匣,外面裹着防潮的油纸,改良农具的图纸则用锦缎包裹,边角都用浆糊封好,显得格外郑重。吉备建雄接过木匣,紧紧抱在怀里,仿佛抱着整个倭国的希望。
“殿下放心,我就是拼了性命,也会把这些书籍安全带回倭国!”吉备建雄郑重承诺,随后让人抬来一个精致的黑漆木盒,双手递给李倓,“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倭国武士刀,名为‘樱雪’,锋利无比,送给殿下作为纪念。若他日在战场上遇险,希望它能护殿下周全。”
李倓打开木盒,只见里面躺着一把狭长的武士刀,刀鞘上用金粉刻着盛放的樱花,刀柄缠着黑色丝绳,握在手里粗细刚好。他轻轻抽出刀,一道寒光闪过,刀刃亮得能映出人影,连空中的飞絮都被斩断,不由得赞叹:“好刀!多谢吉备先生,我定会好好珍藏。”
离别之际,吉备建雄站在马车旁,再次深深鞠躬:“殿下,此去海路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但我承诺的事,必定做到——等武士团抵达大唐,我第一个来见您。”李倓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诚恳:“一路保重,海上风浪大,多加小心。我在大唐等着你的好消息。”
在靖安军士兵的护送下,吉备建雄的队伍缓缓启程。吉备建雄坐在马车上,掀开车帘频频回头,李倓和陈忠还站在城门口挥手。他用力挥了挥手,心中却已定下决心——一定要完成承诺,让唐倭两国的关系变的更好。
看着马车渐渐消失在官道尽头,陈忠感慨道:“真没想到这次能和倭国使者结下这么深的交情,以后有了他们的武士团帮忙,咱们平叛就更有底气了。”李倓望着远方,指尖摩挲着武士刀的刀柄,嘴角扬起笑意:“武士团是助力,但唐倭之间有利益才能走的更远。等战乱平定,大唐定会越发繁荣。而且倭国的未来怎么样,谁知道呢。。。”
秋阳洒在两人身上,暖融融的。远处洛阳城墙上,唐军的旗帜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仿佛在预示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李倓手中的“樱雪”刀还带着淡淡的檀香,见证着这段历史,也为日后的征程埋下了新的不一定。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策马奔来,翻身下马后双手递上一封火漆封口的书信:“殿下!长安急信。”李倓心中一动——长安传来的旨意,多半与追击安庆绪有关。他接过书信,指尖抚过冰凉的火漆,拆开后快速扫过内容,脸上的笑意渐渐淡去,眉头也拧了起来。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唐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