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34章 沙盘论兵粮道暗战(第2页)

第34章 沙盘论兵粮道暗战(第2页)

阿依古丽走到被擒的叛军首领面前,用弯刀挑起他的下巴,眼神冰冷:“崔乾佑让你们烧粮道,还说了什么?叛军什么时候来接应你们?”首领梗着脖子,不肯说话,阿依古丽手腕微微用力,弯刀划破了他的皮肤,鲜血顺着下巴往下流。

“我说!我说!”首领终于怕了,连忙开口,“崔家主说,等烧完粮道,就带咱们去邺城见史朝义,还说……还说要封咱们做校尉!叛军的接应队伍就在前面的山谷里,离这儿还有十里地!”他说着,手指指向不远处的一道山谷,那里隐约能看到炊烟升起。

阿依古丽冷哼一声,对周虎说:“你带几个弟兄把暗哨送回大营,请郭令公派朔方军去山谷围剿叛军接应队伍,我带剩下的人守在这里,看看崔家还有没有后招。”周虎点点头,立刻扶着刘满等人往大营走,临走前还不忘叮嘱:“公主,你小心点,马镫要是松了,就先别骑马冲!”阿依古丽笑着点头,看着周虎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才转身吩咐巴特:“把烧焦的粮车清理一下,看看还能不能抢救出些粮食,再在粮道两侧设上暗哨,别再让叛军钻了空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中军帐内,崔九娘正急得团团转。粮道被烧了半程,剩下的粮草只够大军吃十天,若是不能尽快补充,别说攻打邺城,就连守住冀州都成问题。郭子仪坐在案前,手里拿着阿依古丽派人送回的消息,眉头紧锁——叛军的接应队伍已经被朔方军围剿,可粮道的损失却难以挽回,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找到新的粮草来源。

“郭令公,崔家粮栈的粮食肯定不能再用了,他们私通叛军,粮栈里的粮说不定都被掺了东西。”崔九娘的声音带着几分焦虑,她想起昨天在粮务点,王大爷还说要把家里的余粮卖来,现在粮道被烧,或许可以从农户手里兑换粮草。

李倓眼睛一亮,立刻说道:“对!冀州的农户家里大多有藏粮,去年秋收后,不少农户怕叛军抢粮,都把粮食藏在了地窖里。咱们可以用河西的旧法,以合理的价钱向农户兑换粮食,既能补充粮草,又能让农户放心——他们知道咱们不会像叛军那样强抢。”他说着,看向崔九娘,“九娘,你在粮务点跟农户熟,这事就拜托你了。”

崔九娘立刻点头:“我这就去!老周还在粮务点,让他帮忙登记,孙小五细心,让他跟着我去筛沙验米,别再收到掺沙粮。”她刚要往外走,王石头突然走了进来,他刚带着流民军去张家庄安排农户转移,听说粮道被烧,立刻主动请缨:“崔姑娘,我也去!流民军的弟兄们都有力气,能帮着搬运粮袋,还能帮你跟农户解释,让他们放心卖粮。”

崔九娘感激地看着王石头:“那就多谢你了!咱们现在就去东门粮务点,争取今天多兑换些粮食。”三人快步往东门走,雪地里的脚印很快就被新雪覆盖,却透着一股齐心协力的坚定。

东门粮务点的院子里,老周正带着几个伙计整理昨天收来的粮食,见崔九娘、李倓和王石头过来,连忙迎上去:“崔姑娘,听说粮道被烧了,这可怎么办啊?”崔九娘没时间解释太多,直接说道:“老周,你赶紧写告示,就说义军向农户兑换粮食,一斗粟米十五文钱,比粮商给的还多两文,让伙计们去附近的村子张贴,越多农户知道越好。”

老周连忙点头,拿起毛笔在纸上写起来,孙小五已经找来了竹筛和瓷碗,准备帮着验米。不一会儿,就有农户听到消息赶来,第一个来的是张婶子,她刚从张家庄转移出来,手里提着个布口袋,里面装着五斗粟米:“崔姑娘,俺听说你们要兑换粮食,俺这米是去年秋收的,没掺一点沙,你看看行不行?”

崔九娘接过布口袋,倒出一点粟米放在竹筛里,孙小五轻轻一摇,竹筛里没有一点沙子,粟米颗粒饱满,泛着金黄的光泽。“张婶子,您这米是好米,一斗十五文,这是七十五文钱,您数数。”崔九娘递过铜钱,张婶子接过,手指有些颤抖——她没想到义军给的价钱这么高,比粮商还公道。

王石头帮着把张婶子的粟米倒进粮袋,扛着粮袋往粮务点的里屋走,他的盾靠在墙角,上面的破洞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明显,却没人在意——现在大家心里想的,都是怎么多兑换些粮食,帮义军渡过难关。

越来越多的农户赶来,有王大爷、李大哥,还有不少从附近村子来的农户,他们有的提着布口袋,有的推着小推车,里面装着粟米、麦子,甚至还有些豆子。孙小五一直忙着筛米验米,指尖冻得裂开了口子,渗出血来,他却只是用嘴哈了哈气,继续筛米,生怕漏过掺沙的粮食。

崔九娘看在眼里,心里有些心疼,从怀里掏出块布巾递给孙小五:“小五,把手指裹上,别冻坏了,以后还要靠你验米呢。”孙小五接过布巾,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快速把布巾缠在手指上,又拿起竹筛开始验米,动作比之前更认真了。

李倓站在院子里,看着农户们积极兑换粮食的场景,心里暖暖的。一个老农走过来,手里提着个小布口袋,里面装着三斗麦子,他颤巍巍地递给李倓:“将军,俺这麦子不多,却都是好麦子,你们别嫌弃,能帮上你们就好。”李倓接过布口袋,双手递过铜钱:“大爷,谢谢您,您这麦子我们很需要,您放心,等平定了叛军,我们一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老农用袖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转身慢慢走了,风雪还在吹,却吹不散院子里的暖意。王石头已经扛了十几袋粮食,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却仍在不停地搬运;崔九娘忙着给农户付钱、登记,声音都有些沙哑;孙小五的竹筛一直没停,验过的粟米堆成了小山;老周忙着写告示,毛笔都换了三支。

夜幕降临,粮务点的灯还亮着,烛火透过窗户,在雪地上映出温暖的光晕。崔九娘算了算,今天一共兑换了两百多斗粮食,虽然还不够大军吃一个月,却解了燃眉之急。李倓看着堆在里屋的粮袋,心里踏实了不少,他对崔九娘、王石头和孙小五说:“辛苦大家了,今天多亏了你们,还有这些农户,咱们才能兑换这么多粮食。明天咱们继续,争取多兑换些,让大军有足够的粮草攻打邺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崔九娘点点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胳膊:“明天我让老周多找些竹筛,再让伙计们去更远的村子张贴告示,应该能多兑换些粮食。”王石头也说道:“我让流民军的弟兄们都来帮忙,搬运粮食、跟农户解释,人多力量大。”孙小五握紧了手里的竹筛,眼神坚定:“将军,明天我还来验米,保证不让掺沙的粮食混进来!”

李倓看着他们,心里充满了感激。帐外的风雪还在继续,可中军帐内、粮务点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粮道被烧带来的危机,似乎在农户们的支持和大家的努力下,渐渐化解了。只是李倓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崔乾佑还没被解决,邺城的叛军还在虎视眈眈,接下来的仗,只会更难打。

郭子仪这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军报,是阿依古丽从粮道送来的:“阿依古丽在粮道两侧设了暗哨,还缴获了叛军的几车粮草,虽然不多,却也能补充些。”老将军的目光扫过堆在里屋的粮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错,咱们军民一心,总能渡过难关。”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明天一早,我让程千里带朔方军去崔家粮栈,把崔乾佑抓起来,彻底断了叛军的内应,再攻打邺城就没后顾之忧了。”

众人都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窗外的风雪似乎小了些,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粮务点的院子里,也照在每个人的心上。粮务点的灯一直亮到深夜,烛火摇曳,映着每个人忙碌的身影,也映着他们对平定叛军、恢复太平的渴望。而在冀州城外的黑暗中,崔乾佑的府邸里,却还亮着灯,崔乾佑正对着一张地图发呆,不知道他又在策划着什么阴谋,等待着义军的,又将是一场新的挑战。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唐中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