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唐中兴颂颜体楷书 > 第27章 回纥商队马具传讯(第2页)

第27章 回纥商队马具传讯(第2页)

他看得格外专注,手指无意识地放在油灯旁,不小心蹭到了跳动的灯芯。“嘶——”李倓倒吸一口凉气,指尖顿时红了一片,很快起了个小水泡,火辣辣地疼。

“小心!”阿依古丽连忙凑过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腾格尔也快步走过来,从怀里掏出个小皮囊,里面装着草原的沙棘草药膏:“公主,用这个,比唾液管用,能止痛消红。”阿依古丽接过药膏,轻轻抹在李倓的指尖,语气带着责备:“怎么这么不小心?看信也不用靠这么近。”

李倓笑了笑,抽回手,指尖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些:“没事,小伤。得尽快给郭令公回信,说咱们已经准备好,让他放心。”他从案上拿起一支笔,笔尖有些磨损——这是他用了半年的笔,笔杆上还缠着圈粗布,增加摩擦力。又铺上新的信纸,蘸了点墨,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

“义军已备妥,陈武带五百人守东侧粮道,巴图鲁率二十名回纥骑兵配合,配备‘飞鹰鞍’,确保行军速度;大刀刘带三百人袭扰叛军后侧,主要针对其胡人骑兵;我带七百人居中接应,随时支援官军……”李倓一边写,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兵力部署,特意把回纥骑兵的作用写进去——他见过巴图鲁的骑术,知道有他们配合,袭扰粮道会更顺利。

油灯的火苗又跳了跳,火星溅到信纸边缘,烧出个小黑点。李倓连忙吹了吹,看着那个小黑点,忍不住笑了——这封信怕是要带着点“烟火气”了。他继续写,指尖的烫伤还在隐隐作痛,却没停下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想起白天查粮囤时,张老栓说“巴图鲁他们见了‘飞鹰鞍’,都盼着早点打邺城,好跟叛军的胡人骑兵较量较量”;想起西市的百姓啃着杂面饼,却还笑着说“等叛军没了,就能种庄稼了”;想起母亲生前说的“倓儿,要护着百姓,护着大唐”。手里的笔更沉了些,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

“写好了。”李倓把信折好,装进油布包,递给阿依古丽,“你明天交给巴尔大叔,让他尽快送出去。对了,‘飞鹰鞍’在回纥骑兵手里用着怎么样?巴图鲁他们满意吗?”

“太满意了!”阿依古丽接过油布包,眼睛亮起来,“巴图鲁试骑后,用回纥语说‘这鞍比草原的鞍还舒服’,还说要教中原骑兵草原的骑术,让大家一起练。腾格尔刚才也说,要是早有这鞍,上次追叛军散兵时,就不会磨破胯骨了。”

帐外传来伙房的吆喝声:“开饭喽——”是煮好的粟米粥,还配着些腌菜。李倓站起身,笑着拍了拍阿依古丽的肩膀:“走,吃饭去!吃完了,咱们再去看看巴图鲁他们训练‘飞鹰鞍’的情况,正好学学草原的骑术。”阿依古丽点头,腾格尔跟在后面,三人走出帐篷。

夜色里,军营的油灯像一颗颗星星,散落在营地上。李倓、阿依古丽和腾格尔的身影,在灯光下慢慢走远,脚步声里满是对胜利的期待——再过半个月,他们就能和官军汇合,巴图鲁他们的回纥骑兵,定能在邺城战场上发挥大作用。

第二天清晨,赵州城的东市格外热闹。天刚蒙蒙亮,百姓们就陆续赶来,有的是来买粮的,有的是来卖自家种的野菜、编的竹筐,还有的是来看看新鲜——昨天就听说有回纥商队来了,大家都想看看草原上来的人,还有草原上的东西。

巴尔的商队在东市的街角支起了一个大大的油锅,锅里的胡麻油已经烧热,冒着淡淡的油花。帖木儿和阿勒泰负责炸胡麻饼,腾格尔也来帮忙——阿依古丽让他跟着熟悉中原的市井,顺便保护商队。巴图鲁也来了,他闲着没事,就帮着搬柴火,还把草原的羊皮垫铺在地上,让百姓们累了能坐会儿。

帖木儿穿着件浅蓝色的回纥短袄,正忙着揉面,他手里的面团是用草原的胡麻粉和中原的麦粉混合做的,揉得又软又有韧性,还时不时用回纥语念叨着揉面的口诀(“揉三揉出筋,摔三摔够韧,饼子炸得脆,咬着满口香”)。巴图鲁在一旁看着,偶尔用回纥语搭话:“帖木儿,你这手艺比我阿娘差远了,我阿娘做的胡麻馕,能放半个月还脆。”帖木儿白了他一眼:“你行你上!我这是按中原人的口味改的,炸的比烤的软,老人小孩都能吃。”

阿勒泰则负责擀饼,他擀的饼又薄又圆,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花纹——这是草原的手法,用手指捏出的花边,既好看又容易炸透。腾格尔坐在一旁,负责往饼上撒芝麻,他的动作很认真,每一块饼上的芝麻都撒得均匀,像草原上的星星,密密麻麻。

“滋啦——”帖木儿把擀好的饼放进油锅,瞬间响起一阵清脆的声响,金黄的油花溅起,胡麻和芝麻的香气瞬间飘散开,像无形的钩子,勾着周围百姓的鼻子。很快,第一张胡麻饼就炸好了,阿勒泰用长筷子捞出来,放在铁丝架上控油,金黄的饼身冒着热气,芝麻在阳光下闪着光,引得周围的百姓围了一圈,却没人敢上前。

张奶奶牵着六岁的孙儿小豆子,站在人群的最前面。小豆子的眼睛紧紧盯着铁丝架上的胡麻饼,咽了咽口水,小手紧紧攥着奶奶的衣角,小声说:“奶奶,饼好香,我想吃。”

张奶奶摸了摸孙儿的头,叹了口气——昨天她去粮铺买粮,杂面已经涨到四十一文一斗,家里的铜板只够买半斗,哪还有钱买这“外国饼”?她抬头看向帖木儿,笑着问道:“小伙子,这饼叫啥名字?多少钱一个啊?”

帖木儿手里拿着个刚炸好的胡麻饼,操着生硬的中原话,笑着回答:“奶奶,这是回纥的‘胡麻馕’,好吃!五文钱一个!”他说着,还把手里的胡麻饼递了过去,想让张奶奶尝尝。巴图鲁在一旁补充,用比帖木儿熟练些的中原话:“这饼里加了草原的胡麻,吃了有力气,像咱们草原的汉子一样壮。您尝尝,不要钱。”

百姓们却往后退了退,脸上露出犹豫的神色。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汉子,是个庄稼人,叫李老根,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伙子,能不能便宜点?三文钱一个?俺们庄稼人,赚点钱不容易,五文钱能买小半升杂面,够一家人吃两顿了。”

帖木儿愣了愣,手里的胡麻饼停在半空中,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转头看向不远处的巴尔,眼神里带着询问——他第一次来中原,不知道中原的粮价这么贵,也不知道五文钱对百姓来说有多重要。巴尔刚要开口,就见阿依古丽骑着墨风,慢悠悠地走了过来,巴特跟在后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巴尔大叔,帖木儿,阿勒泰,腾格尔,巴图鲁,早上好啊!”阿依古丽翻身下马,走到油锅旁,闻着胡麻饼的香气,忍不住笑了,“这‘胡麻馕’闻着就好吃,我都要流口水了。”巴特也凑过来,拿起一块刚控油的饼,咬了一口,笑着说:“比草原的烤馕还香,帖木儿,你这手艺进步了!”帖木儿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是阿勒泰帮我擀的饼,他比我会做细活。”

阿依古丽看到周围百姓犹豫的神色,又听到刚才李老根的话,心里顿时明白了。她从怀里掏出一串铜钱,“哗啦”一声放在旁边的木板上——这是她这个月的俸禄,一共两百文。“巴尔大叔,今天的‘胡麻馕’,我请大家吃!”她指着围观的百姓,笑着说:“先给每位乡亲送一个尝尝,剩下的按三文钱一个卖,差的钱我来补。巴图鲁、巴特,你们帮着腾格尔给大家分饼,别让乡亲们等急了。”

百姓们顿时欢呼起来,像过年一样热闹。张奶奶拉着小豆子,快步走到巴图鲁面前,小豆子接过巴图鲁递来的“胡麻馕”,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外酥里软,芝麻的香混着胡麻的甜,还有淡淡的油香,好吃得让他眼睛都眯了起来:“奶奶,好吃!太好吃了!”

阿依古丽蹲下来,摸了摸小豆子的头,笑着说:“好吃就多吃点,不够还有。”她又看向周围的百姓,“巴尔大叔的商队会在赵州待三天,除了‘胡麻馕’,还有草原的胡麻、皮毛,都很便宜。胡麻可以煮粥、做饼,皮毛可以做棉袄,大家有需要的都可以看看——阿勒泰,把咱们的胡麻拿出来给乡亲们看看。”

阿勒泰连忙从货箱里拿出一袋胡麻,打开袋子,金黄的胡麻籽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穷书生,手里攥着两文钱,犹豫了半天,还是走上前,小声说:“公主,我……我只有两文钱,能不能买一个‘胡麻馕’?”阿依古丽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两文钱也能买,不够的我来补。腾格尔,给这位先生拿个热乎的。”

腾格尔连忙递过一个刚炸好的饼,书生接过胡麻饼,感动得连连道谢:“多谢公主,多谢公主!”巴图鲁也没闲着,他教百姓们怎么用胡麻煮粥,用回纥语说“胡麻要炒香了再熬,加些粟米,又香又暖”,巴特在一旁翻译,百姓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

百姓们也渐渐放开了,有的买“胡麻馕”,有的围在货箱旁看草原的皮毛——阿勒泰拿着一块狐狸皮,给大家演示怎么做皮帽,巴图鲁则在一旁用回纥语唱着草原的《劝酒歌》,虽然大家听不懂歌词,却跟着节奏拍手。东市的吆喝声、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春日歌谣。

张奶奶买了两斤胡麻,用一块干净的布包着,走到阿依古丽面前,把胡麻递过去:“姑娘,这胡麻你拿着,是俺自己种的,熬粥特别香。你帮俺们修屋、平粮价,还请俺们吃饼,俺也没什么好谢你的,这点胡麻你别嫌弃。”

阿依古丽接过胡麻,指尖触到布包的温度,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两斤胡麻,张奶奶攒了很久,是舍不得吃的。“谢谢奶奶,我很喜欢。”阿依古丽把胡麻抱在怀里,“等我熬了胡麻粥,一定请您和小豆子来马场吃,让帖木儿再给你们炸‘胡麻馕’,让巴图鲁教小豆子骑小马。”

夕阳西下时,商队的“胡麻馕”已经卖得差不多了。阿依古丽把给郭令公的回信交给巴尔,看着帖木儿、阿勒泰、腾格尔收拾东西,巴图鲁和巴特则帮着把货箱搬上骆驼。骆驼又迈着沉稳的步子,驼铃“叮铃”响,渐渐远去。

阿依古丽摸了摸怀里的胡麻,又望向冀州的方向——李倓应该还在和巴图鲁他们商量骑兵配合的战术,新的“飞鹰鞍”定能让回纥骑兵发挥更大作用。她翻身上马,巴特跟在后面,墨风欢快地嘶鸣一声,朝着马场的方向跑去,风里还带着“胡麻馕”的香气。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唐中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