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暮春时节的应天城,朱雀大街上,正是最热闹的时候。
青石板路,被晨光晒得暖融融的,两侧酒旗招展。
绸缎庄的伙计嗓门清亮,茶肆里飘出的龙井香气混着胡饼的焦香,顺着风卷过往来行人的衣袂。
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穿短打的脚夫扛着木箱快步走过。
连街角卖花的姑娘篮子里,都堆着刚采的蔷薇与茉莉,粉白相间,鲜灵得很。
忽然,街尽头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踏在青石板上掷地有声。
原本喧闹的街市竟渐渐静了下来,行人纷纷侧目,连挑着担子的货郎都驻足不前
——一队玄色骑卫正沿着大街缓缓行来,马匹皆是西域良种,鬃毛油亮,步伐稳健。
马背上的骑士身着元廷制式的锦袍,腰悬弯刀,肩背挺直,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街市时。
连最是泼辣的妇人都下意识收了声。
“是大元的使团!”有人低声惊呼。
这队骑卫足有百人之多,玄色锦袍上绣着暗金色的云纹,腰间铜牌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队伍正中,三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格外显眼,车厢是乌木所制。
镶着银丝花纹,车窗挂着明黄色的纱帘,车轮碾过路面时,竟几乎听不到声响。
马车前后,各有二十名骑士护持,整支队伍肃穆威严,与应天城的烟火气格格不入,却又带着一种碾压一切的磅礴气势
——那是大元王朝横跨欧亚、四方来朝的底气,是铁骑踏遍万里河山的赫赫威名。
车队行至“第一楼”前停下,楼外早已候着几名身着儒衫的官吏,见为首的骑士翻身下马,连忙上前拱手:“下官应天府通判,前来迎接大元使团。”
为首的骑士并未多言,只是微微颔首,侧身让出身后一人。
那人约莫四十岁年纪,身着紫色锦袍,袍角绣着一只展翅的海东青。
面容刚毅,鼻梁高挺,眼神深邃,走起路来龙行虎步,自带一股久居上位的威严。
他身后跟着两人,一人身着蓝色锦袍,长须,眼神精明,正是昨天的那位文人;
另一人则是武将打扮,玄色短打外罩着一件锁子甲,身材魁梧,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显得格外凶悍。
“咱乃元廷内廷宣政院使,巴图。”
紫袍人开口,声音洪亮,带着草原口音的汉语掷地有声,“这位是中书省参知政事,吕昶;
这位是镇国上将军,王保保。”
宣政院使掌天下宗教与吐蕃事务,位高权重;
中书省参知政事乃是中枢重臣,掌辅佐宰相处理朝政;
镇国上将军更是手握兵权的大将
——大元竟派出如此阵容,可见对此次应天之行的重视。
这王宝宝,也是艺高人胆大,敢于敌对情况,来到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