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文弱,就容易导致如今徐宋的局面,马昕深深知道,一个势力的强大应该文武双全,综合实力无比强大。
才能屹立不倒。
传承,文明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安心发展,才是硬道理。
“汉王之所以赢得天下,是善于用人。萧何的能耐,让他输得起,张良的能耐让他战略,战术利于不败之地。
而韩信的统兵能力,樊哙等的勇猛善战,陈平谋略能力。才建立大汉。”
刘伯温,李善长正在给朱元璋讲解赢得天下的因素。
此时的朱元璋,沉稳果断,而异常好学。经常来听取他们讲解史书。
这么多年,他的见识,他的能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是一个非常合格的领头人。掌握势力运行的方向。
“如今我军,武有徐达,汤和,以及数十善兵之将,而文臣方面,却略显薄弱。
诸位,可有什么策略么?”
朱元璋站在应天中枢,朝着麾下少有的文臣说道。
李善长走了出来,行礼道:“启禀上位,文臣如今有刘伯温带来的一批南方学子,以及旧元之臣。
勉强将运行部门搭起来。他们的能力还是不太行。”
朱元璋也知道,这些方法只是解决燃眉之急。
“上位,是时候成立应天学府以及应天军校了。不论是治理地方,还是排兵布阵不全是靠经验。
我们需要大量人才,海量人才。”马昕沉稳果断,将培养方式告知。
“嗯,这个雪山时候都沟通过,应该如此。”朱元璋沉吟道。
刘伯温继续说道:“古有燕昭王建立黄金台,亦有秦孝公颁布求贤令,燕秦随之而兴盛。
我们当仿效,向全天下发布求贤令。”
三大军师,将内心想法全部告知朱元璋。朱元璋此人,也是非常果断。
望着逐渐兴盛的应天城,豪气干云:“我等再也不是小打小闹的毛贼了,如今统御一方,也有了资本,正是打响名声的时候。
你们的想法,我全部采纳。”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既然要做就下狠手:“应天军校和应天书院同时建立,应天军校在城外选宽敞之地。
不仅仅是排兵布阵,打磨身体,练习武艺,兵书战略,以及打仗经验都要学习。
应天书院,先招收识字学员,讲述治理一地之道,这些你们要多费心。”
“谨遵上位之令。”三人行礼。
朱元璋接着说:“向全天下发布招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不吝啬封赏。
我本一乞讨之人,本就一无所有,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年轻的朱元璋,畅快而有远见。
豪气而具备新意。人格魅力拉满。
随后他说道:“今后,汤和为应天军校院正,李善长为应天书院院正,刘伯温为招贤院院正。
马昕为三院次院正。你等将汇聚一堂,为我等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