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低沉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响起,说话的是宋理宗的心腹老太监,也是少数还能在杨家军监控下与他传递些隐秘消息的人。
“迎候?呵呵……他们是去迎接他们的新主子吧!”宋理宗发出一声苦涩的冷笑。
他猛地站起身,焦躁地在殿内来回踱步:“难道就真的没有一点办法了吗?满朝文武,难道就没有一个忠君爱国之士?”
老太监垂下头,声音更低了:“陛下,如今……如今这形势,军队都在襄王手里。朝堂上,原先那些还有点骨气的,不是被贬黜就是被杀……更何况,襄王此次立下不世之功,民心、军心皆在他手,就算有人忠于陛下,也无力回天啊……”
这话像一盆冷水,将宋理宗心中最后一点侥幸也浇灭了。
他颓然坐回龙椅,脸色灰败。是啊,满朝文武,在绝对的兵权和巨大的声望面前,又有几人会为了他这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去以卵击石?
与此同时,临安城外,杨家军大营。
中军大帐内,杨建国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正在听取先期回京的密探汇报临安城内的动态。
“团长,城内百姓欢欣鼓舞,对团长敬若神明。但……宫中那位,似乎寝食难安,近日与几个旧日心腹宦官接触频繁,虽未敢有实质动作,但其心……恐有不轨。”密探低声禀报。
杨建国神色平静,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这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
宋理宗的反应,是大宋皇室刻在骨子里的对武将的猜忌,更是对自身地位不保的恐惧。
“知道了。严密监控即可,只要他不做出蠢事,便维持现状。”
杨建国淡淡说道,他现在考虑的,早已不是一个小小的傀儡皇帝。
北方游牧民族的平定,只是一个开始。
大宋积弊已久,内部的问题远比外部的威胁更加复杂和深重。
他需要的是一个稳定过渡的朝堂,而不是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那会消耗他太多的精力和声望。
沈二狗在一旁有些愤愤不平:“主人,那昏君定然没安好心!若不是咱们杨家军,我大宋北疆何日能得安宁?他不知感恩,反而……”
杨建国抬手打断了他,目光深邃:“二狗,我们要看的,是天下,是未来。一个宋理宗,翻不起大浪。当前首要,是稳定朝局,梳理内政,将草原的成功经验,逐步推行于全国。如今国家虽然收复了,但是中原被金人和鞑子祸害了这么久,百废待兴,老百姓太苦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有书读,有病能医。这才是根本。”
沈二狗似懂非懂,但还是抱拳道:“明白了!主人深谋远虑!”
杨建国站起身,走到帐外,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临安城陷入沉思。
眼前这个巨大的封建王朝,是时候经历一场彻彻底底的改革了。
次日,临安城外,旌旗招展,冠盖云集。
以丞相郑清之为首的文武百官,按照品级排列整齐,等候着凯旋的大军。
场面盛大而隆重,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许多官员脸上那掩饰不住的复杂神情。
有敬畏,有谄媚,有不安,也有深深的忧虑。
当杨建国一身铠甲,骑着老黄牛,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整个迎接队伍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阳光洒在他明亮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他整个人都笼罩在一层光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