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桐怀着一颗志忑的心,来到了巍峨的皇宫外墙正门。朱红的高墙,金色的琉璃瓦,以及门前持戟而立、甲胄森严的侍卫,无不透露出皇权的威严与不容置疑。
他刚靠近宫门,一名侍卫队长便上前一步,抬手拦住了他,声音洪亮而刻板:“站住!宫禁重地,何人擅闯?所为何事?”
周桐连忙停下脚步,拱手解释道:“这位将军,是陛下传口谕,命我进宫见驾。”
(科普视角:在古代,奉陛下口谕进宫,绝非空口白话就能通行。宫门守卫的核心职责是核验身份与旨意真实性,确保宫禁安全。通常处理流程如下:
1。传旨人陪同核验:若有太监、侍卫等正式传旨人陪同,传旨人会出示自己的“腰牌”、“勘合”等身份凭证,并向守卫说明情况,守卫核对无误后放行。
2。出示“信物”佐证:若传旨人未陪同,被传召者需出示陛下赐予的“信物”,如特制鱼符、虎符(高阶官员)、御赐腰牌、甚至是手谕碎片等,作为确受皇命的实物证据,守卫需仔细核对信物样式、铭文及防伪标记。
3。复述谕旨细节核验:若以上皆无,守卫会严格追问口谕细节,如“陛下于何时、何地传的口谕?”“口谕具体内容为何?涉及何事何人?”被传召者需准确、清晰复述,若回答含糊、矛盾或明显有误,则会被视为可疑,轻则暂时扣留核查,重则可能直接拿下问罪。)
很显然,周桐属于第三种情况,而且是最糟糕的那种——他啥凭证也没有!和珅那死胖子只丢下一句“陛下口谕”就跑了!
侍卫队长眉头紧皱,按照流程追问:“口谕?何人传旨?可有凭证信物?陛下于何处传谕?所为何事?——详细报来!”
周桐被这一连串问题问得头皮发麻,他总不能说“是和珅传的话,具体为啥我也不知道,可能是陛下想骂我”吧?
他支支吾吾,试图解释:“是…是户部和侍郎传的话…具体…陛下召见,想必是为了…为了政务…”
他越说越没底气,感觉自己在这群铁面无私的守卫眼里,越来越像一份行走的军功了——擅闯宫禁,拿下岂不是大功一件?
就在他内心疯狂问候和珅祖宗十八代,感觉自己快要被当成可疑分子押走时,一个略显尖细的声音及时响起:
“哎哟,周大人!您可算来了,让咱家好等!”
周桐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小太监快步从宫门内走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来人竟是熟人,正是之前去欧阳府传旨时有过一面之缘的小胡公公,胡公公的干儿子。
小胡公公走到近前,先是对那侍卫队长点了点头,递过一个眼色:“王队长,这位周大人确是陛下要见的,干爹特意让咱家在此等候,怕周大人不熟悉宫规,耽误了时辰。”
那王队长见到小胡公公,神色立刻缓和了不少,抱拳道:“原来是胡公公安排,既有胡公公作保,末将职责所在,多有得罪。”说罢,便挥手让守卫放行。
周桐这才长长松了口气,感觉后背都快被冷汗浸湿了。他赶紧跟着小胡公公走进宫门,远离了那些审视的目光。
并肩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周桐心有余悸地低声道:“多谢胡公公解围,若非公公及时赶到,周某今日怕是要出丑了。”
小胡公公笑了笑,声音不高:“周大人客气了,是干爹料到您可能不熟悉流程,特意让咱家来迎一迎。”
他说话间,感觉袖口被周桐不着痕迹地碰了一下,一个沉甸甸的小银锭便滑入了他的袖袋中。小胡公公脸上的笑容更真诚了几分,觉得这位周大人虽然有时行事跳脱,但为人确实“亲切”周到。
周桐这次可是好好“练习”了一下递银子的手法,力求自然隐蔽。他趁机低声打听:“胡公公,可知陛下突然召见,所为何事?我这心里,着实有些没底啊。”
小胡公公想了想,压低声音:“具体的,咱家站得远,也没听太清。不过……和大人从御书房出来的时候,脸色……嗯,瞧着倒是挺高兴的。”
他这话说得模棱两可,但听在周桐耳中,无疑坐实了和珅这厮肯定没说什么好话!
周桐心里咯噔一下,开始疯狂打腹稿,琢磨着待会儿见了陛下该如何应对。
没一会儿,便到了御书房外。依旧是那位面容严肃的胡公公(大胡)守在门口,小胡公公上前低声禀报后,大胡公公瞥了周桐一眼,转身进去通报。片刻后,里面传来沈渊的声音:“让他进来。”
周桐深吸一口气,低头敛目,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间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的书房。他不敢多看,径直走到御案前,老老实实地跪下,高呼:“臣周桐,叩见陛下。”
上方沉默了片刻,随即响起一个带着明显玩味意味的声音:
“爱卿——”
这拖长了调子、异常“温和”的称呼,让周桐瞬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汗毛倒竖。
他赶紧抬起头,脸上堆起最真诚、最无辜的笑容,应道:“臣在!”
沈渊看着他这副模样,终于忍不住被逗笑了,身子向后靠在龙椅背上,手指托着下巴,打量着周桐:“起来回话吧。朕只是有些好奇,你这脑子里,究竟是怎么能琢磨出琉璃、还有那‘蜂窝煤’之类的物件的?嗯?”
周桐依言站起身,心里稍微定了定,恭敬地回答:“回陛下,臣不过是比常人多了些胡思乱想,又恰好喜欢动手尝试。失败了便去找原因,琢磨其中的道理,如此反复,偶有所得罢了。说到底,不过是好奇心重,耐得住折腾。”
他将自己的“发明”归功于好奇心和实践,刻意淡化所谓的“天纵奇才”。
沈渊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赏,用略带文言的古语夸赞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泥古,不惧败,善思善行,此乃实干之才也。”
(大意: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拘泥于古法,不害怕失败,善于思考和实践,这是能做实事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