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向覃玉,“后勤补给就拜托你了。我要你在三个月内,在信阳至南阳一线设立十二个补给点。“
覃玉深吸一口气,立即取出算盘飞快计算:“若按每五日输送一次,需要民夫五千,驮马三千。
粮草可以从施南、武昌两地调集,但运输途中损耗。。。。。。““这些细节你来把握。“向拯民信任地看着她,随即看向唐瑶,“情报网要立即向北延伸。
我要知道河南每一个城池的守将、兵力、粮储,甚至每个县令的为官品性。“
唐瑶郑重点头:“已经派出了三批探子。三日后就会有第一批情报传回。“
柳明沉吟道:“将军,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宣言。应当发布檄文,昭告天下,以正视听。“
“说得好。“向拯民赞许道,“这篇《北伐檄文》就拜托柳先生了。
要写明我们为何而战——为驱逐鞑虏,为恢复华夏,为天下苍生!“会议持续到深夜。
当众人领命离去时,窗外飘起了细雪。覃玉最后一个离开,在门前驻足回首:“拯民,这一去。。。。。。“
向拯民握住她冰凉的手:“还记得我们在巴寨的约定吗?止戈兴邦。现在,是时候了。“
覃玉眼中泛起泪光,却坚定地点头:“我和雪魄在武昌等你凯旋。“接下来的日子,武昌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
校场上,新兵们在寒风中练习火枪齐射,呵出的白气在枪口硝烟中消散。
军工坊里,阿铁带着工匠们日夜赶工,新式线膛枪的产量从每日十支提高到三十支。
最忙碌的是覃玉。她不仅要调度粮草,还要组织民夫训练。
在城东的空地上,数千民夫正在练习如何快速搭建浮桥、修筑工事。
雪魄似乎明白大战在即,每日黎明都会在城头巡视,它的身影成为守军最大的慰藉。
十日后,第一批北伐装备准备就绪。向拯民亲自检阅部队,看着整齐的军阵和闪亮的枪刺,
他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将领们说:“此去中原,不仅要收复失地,更要收复人心。
传令全军:秋毫无犯,违令者斩!“巴勇拍着胸脯保证:“大人放心!哪个兔崽子敢祸害百姓,我第一个砍了他的脑袋!“
出征前夜,向拯民独自登上黄鹤楼。长江在月光下静静流淌,对岸的灯火依稀可见。
他想起穿越之初在鄂西山林中的挣扎,想起与雪魄的初遇,想起覃玉在巴寨月光下的誓言。“将军,一切都准备好了。“
唐瑶不知何时来到身后,“探马来报,清军在信阳的守军不足三千。“向拯民点头,最后望了一眼武昌的万家灯火。
“传令:明日卯时,誓师出征!“黎明时分,雪魄的虎啸划破长空。三万北伐军整齐列队,玄色军服上的白虎徽记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随着向拯民一声令下,大军如钢铁洪流,向着中原挺进。城墙上,覃玉望着逐渐远去的队伍,轻轻抚摸雪魄的头顶。“他会成功的。“她轻声说,不知是在安慰雪魄,还是在安慰自己。北伐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场改变华夏命运的大幕正在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