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的东南角,紧邻着滚滚长江,一片新规划的工坊区日夜喧嚣。这里没有诗书吟诵,没有市井叫卖,只有叮叮当当的铁锤声、拉锯声,以及一种低沉而规律的、仿佛巨兽心跳般的“呼哧”声。
这声音的来源,是工坊区最核心、守卫也最森严的一座高大工棚。棚内,一座庞然大物正巍然矗立,占据了几乎小半个场地。它有着一个巨大的铸铁锅炉,粗壮的烟囱直通棚顶,将煤烟排向天空。锅炉连接着复杂的连杆、飞轮和传动轴,整个机体被漆成了沉稳的深灰色,唯有侧面用朱漆醒目地描画着一个简洁的白虎头像,下方是四个大字——“华夏一号”。
这便是阿铁带领着麾下数百名工匠,历时近半年,呕心沥血改进、制造出的“卧式蒸汽机”。
此刻,工棚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阿铁站在机器旁,黝黑的脸上满是油污和汗水,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着一把巨大的扳手,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死死盯着锅炉上那几根颤动的指针,喉咙里发干。周围的核心工匠们也个个屏息凝神,如同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向拯民、覃玉、柳明等人也都站在稍远的安全区域,目光聚焦在这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机器上。连雪魄似乎都感受到了这紧张的气氛,它没有像往常那样慵懒地趴着,而是蹲坐在向拯民身侧,琥珀色的眼眸好奇地打量着那个不断发出低沉喘息、微微震颤的“铁怪兽”。
“压力……压力快到红线了!”一个盯着压力表的年轻工匠声音发颤地喊道。
阿铁咽了口唾沫,猛地一挥手,嘶哑着嗓子吼道:“开……开闸!接传动带!”
随着他一声令下,工匠们用力扳动几个沉重的黄铜阀门。一阵更加剧烈的“嗤嗤”喷气声响起,白色的水蒸气汹涌而出,瞬间弥漫了小半个工棚。紧接着,那根连接着飞轮的主传动轴开始缓缓转动,起初很慢,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随后速度逐渐加快,越来越稳!
传动轴通过皮带的连接,将动力传递到旁边一台经过改装的、拥有十个纱锭的纺纱机上。只见那纺纱机的轮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转起来,十个纱锭同时工作,棉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纺出,均匀而迅速!
“成了!成了!”一个老工匠率先喊了出来,声音带着哭腔。
瞬间,工棚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工匠们扔掉了手中的工具,互相拥抱、捶打,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半年多,他们失败了太多次,炸过炉,断过轴,伤过人,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心力和材料。今天,这头桀骜不驯的“铁牛”终于被驯服了!
阿铁没有欢呼,他仿佛虚脱了一般,靠着冰冷的机器外壳缓缓坐倒在地,用那双满是油污和烫伤疤痕的手捂住了脸,肩膀微微耸动。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其间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攻克了多少看似无解的难题。
向拯民大步走上前,用力将阿铁从地上拉起来,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他走到那台飞转的纺纱机前,看着那源源不断产出的棉纱,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憧憬的光芒。
“从今天起,它就叫‘华夏一号’!”向拯民的声音洪亮,盖过了机器的轰鸣,“这不是结束,这只是开始!阿铁,你们立下了不世之功!”
柳明早已拿出纸笔,不顾油污和蒸汽,围着机器飞快地记录着、描绘着,他要将这一刻、这机器的形态和原理,尽可能详细地写入他正在编纂的《蒸汽机记》中。他知道,眼前这一幕,必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华夏一号”的成功,立刻被投入了实际应用。首先受益的便是与它仅一墙之隔的武昌纺织坊。
当那根粗大的传动轴通过地下传导机构,将动力同时分配给坊内五十台经过改装的织机时,整个纺织坊都沸腾了!
以往,一个熟练的织工操作一台织机,已是全力。而现在,在蒸汽动力的驱动下,织机的效率提升了何止三倍!梭子飞驰,经纬交织,布匹如同有了生命般快速延展。
覃玉早已为此准备了数月。她从女子学堂和流民中招募了大量女工,进行了严格的培训。此刻,她站在纺织坊的二层回廊上,看着下方整齐排列、轰鸣作响的织机,看着女工们虽然紧张却井然有序地照看着机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个名叫春妮的女工,原是逃难来的流民,此刻正负责照看两台织机。她看着飞速织出的布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在几个月前,她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如今却成了能操作“神机”、按月领取工钱的女工。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刚刚织出的一匹棉布,那均匀细密的纹理,是她手工织布时想都不敢想的。
“都仔细点!注意断线!按培训的规程操作!”女工头大声提醒着,声音里也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纺织坊的规模迅速扩大,女工人数很快达到了千人。昼夜不停的机器轰鸣声,成为了武昌城东南角新的标志性声响。源源不断的优质布匹被生产出来,不仅满足了军需,更通过赵磊的商队销往各地,“武昌布”的名声逐渐打响。
而在另一边的军工坊,“华夏一号”分出的动力,则驱动着巨大的水力锻锤(如今已改为蒸汽驱动)和简易的车床、钻床。锻造枪管、打磨零件、钻凿炮膛……这些以往极度依赖老师傅手艺和体力的工序,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阿铁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用蒸汽动力来轧制制造后装枪所需的标准化钢板。
机器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工伤事故开始出现,噪音和煤烟影响了周边环境,维护机器需要新的知识……覃玉和阿铁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制定安全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培训专门的维修工匠。
这一日傍晚,下工的钟声敲响。疲惫却带着成就感的工人们陆续离开工坊。春妮和几个姐妹结伴走出纺织坊大门,正好看见阿铁带着几个徒弟,还在“华夏一号”工棚里忙碌地进行日常检修。
春妮鼓起勇气,上前几步,对着阿铁的背影小声说:“阿铁大师……谢谢您造的机器……”
阿铁回过头,看到是一个满脸敬意的女工,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有些局促的笑容,摆了摆手,又埋头继续检查螺栓。
春妮和姐妹们相视一笑,脚步轻快地走向远处的女工宿舍。夕阳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工坊巨大的阴影交织在一起。
柳明站在自己的书斋窗口,望着远处工坊区那几根永不熄灭的灯火和袅袅烟柱,听着那隐约传来的、规律的轰鸣声,提笔在《蒸汽机记》的末尾郑重写道:
“……‘华夏一号’成,力抵百工,织机飞转,铁锤雷动。此非鬼神之力,实乃格物致知之果,工匠心血之晶。自此,人力有穷而机力无尽,万物生长或可变乎?吾辈当谨记,器之所用,在于利民兴邦,此乃向公拯民命名‘华夏’之深意也。后世观此记,当知此声乃新时代之先音……”
墨迹未干,窗外,武昌城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工坊区的光芒连成一片。那“华夏一号”低沉的轰鸣声,如同这个新生政权强劲而有力的心跳,穿透夜幕,传向远方,预示着一段全新历史的序幕,正被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