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宏远集团的博弈,将从短兵相接的遭遇战,转为一场漫长的、需要极度耐心的阵地战。他需要做的,是像一个老练的猎人,收起锋芒,静静地观察,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比如规划审批、土地性质变更、施工许可上,稳、准、狠地嵌入进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无法被轻易绕过或拖延。
这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又一个正式的、盖着红章的文件,需要一场又一场枯燥但必要的协调会议。
一周的平静很快过去。这期间,老张打来过一个电话,除了再次感谢,便是小心翼翼地探询安置房的口风。郑建国安抚了他几句,说正在跟进,一有消息会立刻通知。他知道,钱能解近渴,但房子才是那碗能真正暖到心窝里的热汤。工友们的耐心是有限的,他必须主动出击。
又一个寻常的周三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切割出斑驳的光影。郑建国处理完手头的最后一份文件,将它整齐地码放在待归档的文件夹里。他没有丝毫犹豫,拿起了右手边那部红色的座机电话。相比用手机,他更喜欢用这部老派的电话处理公务,按键时清脆的“嗒嗒”声,和听筒里传来的沉稳的“嘟——”声,都让他感觉更正式,也更能集中精神。
他拨通的,是区建管科的内线电话——一个他早已烂熟于心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后被接起,一个年轻而公式化的声音传来:“您好,建管科。”
“小陈,是我,街道办老郑。”郑建国的语气平和而熟稔,既带着前辈的亲切,又不失工作的分寸。
“哦,郑科长,您好您好!”对方的声调立刻热情了些许,“有什么指示?”
“指示谈不上,就是想咨询一下,”郑建国靠在椅背上,目光看着窗外,语气却异常专注,“关于宏远集团那个安置房项目,就是东郊那块地的,现在具体是个什么进度?”
电话那头,小陈似乎是立刻翻动了一下手头的资料,传来一阵纸张的“哗啦”声。片刻后,他用那种典型的、严谨而又留有余地的腔调回复道:“郑科长,我刚看了一下项目周报,目前主体结构还在建设中,施工队那边报上来的进度,算是正常推进,没有延期。但您问的具体分配方案,这个我们现在确实给不出来。按规定,得等整个工程接近尾幕,比如外墙、绿化都基本搞定,验收流程启动了,我们才能会同开发商那边,研究和出台最终的细则。”
这番话,滴水不漏,完全在郑建国的预料之中。每一个字都符合规定,每一个节点都无懈可击。他听着,没有表现出任何失望或急躁,只是平静地“嗯”了一声,表示自己在认真听。
这就是机关里最常见的“太极”。他知道,催是没用的,逼问更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他今天打这个电话,本就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确切的“好消息”。
“好的,辛苦了小陈,我就是例行跟进一下,工人们那边问得紧,我得有个基本情况好回复。”他巧妙地将自己的询问,定义为一种应对群众压力的“例行公事”,既不会给对方施压,也表明了自己持续关注的态度。
“理解理解,郑科长您放心,我们这边也会盯着开发商的进度的。”
又客套了几句后,郑建国挂断了电话。
办公室里依然安静,只有键盘的敲击声和打印机偶尔的呜鸣。他没有像之前那样感到一丝一毫的烦躁或无力。相反,他拉开抽屉,取出了一个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本子的封皮已经有些磨损,边角泛白,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各种工作备忘。
日子重新被琐碎而繁杂的公务填满,像一条平稳但永不停歇的传送带。新的项目如潮水般涌来,一份关于“社区文化网格化管理”的试点方案文件,又厚又重地压在了郑建国办公桌的最上层。他每天淹没在无尽的会议、报告和数据里,与同事们讨论着市民文化中心的选址,为了一笔专项经费的审批流程反复沟通。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和打印机的嗡鸣声交织成一首永恒不变的进行曲,足以让任何人忘却那些不属于KpI范畴的烦恼。
然而,郑建国没有忘。
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小小的、独立的角落,专门留给那个名为“宏远集团”的旧城改造项目。它像一根细细的鱼刺,卡在日常工作的喉咙里,不会致命,却时刻提醒着它的存在。
这份提醒,具体而微地体现在一些不为人知的习惯里。
比如,每个中午午休,当同事们凑在一起闲聊或者趴着小憩时,他会安静地从抽屉里拿出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他不会去看那些新鲜的、关于新项目的工作记录,而是习惯性地翻到中间,翻到那几页字迹潦草、甚至画着潦草关系图的页面。上面记录着他与宏远集团的每一次交锋,王经理说的每一句“场面话”,以及老张透露的每一个工人的家庭困境。他会用手指摩挲着纸上那些有力的划痕,目光在“主体结构”、“工程尾声”、“分配方案”这些关键词上反复停留。这不仅仅是回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热身”,让他时刻保持着对这件事的敏锐和“战备状态”,防止自己的心在日复一日的文山会海中变得麻木和迟钝。
再比如,他的办公桌台历上,在代表着大约三个月后的那个月份上,用红笔醒目地画了一个圈。旁边用小字标注着:【宏远-安置房-预计封顶】。这个红圈,是他每天抬眼就能看到的第一道风景。它像一个无声的倒计时器,一个沉默的战友,每天都在提醒他:时候未到,但终将到来。你不能松懈。
时间就在这“明”与“暗”两条线的交织中,悄然流逝。秋天最后一批梧桐叶被冷风卷走,窗外的树枝变得光秃萧瑟,预示着冬天的来临。转眼,两个月过去了。
这两个月里,他又主动给老张打过两次电话。电话不再是在焦虑中拨出,而是在一个宁静的、接近下班的时刻。他想了解的,不再是工人们是否还在闹事,而是他们过得怎么样。
第一次通话,老张的语气里还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他告诉郑建国,拿到补偿款后,大部分工友都在工地附近的城中村租了房子,虽然条件简陋,但总算有了个落脚地。孩子们也转到了临时的学校,大伙儿白天出去打点零工,晚上聚在一起喝点小酒,日子虽然清苦,但人心稳了。
而第二次通话,就在几天前,气氛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老张的声音里少了几分激动,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和隐忧。
“郑科长,”老张在电话那头,声音压得有些低,似乎不想让周围的人听到,“大家现在都盼着呢!前两天,有几个工友偷偷跑到那工地上看了看,楼是起来了,看着听像样的。就是……大伙儿心里都没底,七嘴八舌地瞎猜。当初合同上说的是八十平的户型,可别到时候给咱们缩水了。还有位置,会不会把咱们都分到最差的朝向,或者最顶楼、最底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