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料理,故每致不救。然此以即病者言,所见诚不多也。其有不即病而病此者则甚多也,又
何以言之?以其精去于频,而气脱于渐。故每于房欲二三日之后,方见此证。第因其病不在
即,故不以此为病。兼之人多讳此,而不知中年之后,多有因此而病者,是皆所谓色厥也。
奈时师不能察,而每以中风毙之耳。凡治此者,单宜培补命门,或水或火,当以非风门治法
第三条者主之。又色厥之动血者,以其血气并走于上,亦血厥之属也。但与大怒血逆者不同
,而治法亦有所异。盖此因欲火上炎,故血随气上,必其情欲动极而欲不能遂者有之。或借
曲以强遏郁火者亦有之。其证则忽尔暴吐,或鼻衄不能禁止,或厥逆,或汗出,或气
喘,或咳嗽,此皆以阴火上冲而然。凡治此者,必先制火以抑其势,宜清化饮、四阴煎或加
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其有阴竭于下,火不归源,别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垂危者,非镇阴
煎必不能救。待其势定,然后因证酌治之。
一、脏厥、蛔厥二证,皆伤寒证也,并见伤寒门。
述古
属性:华元化《阳厥论》曰∶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
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之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
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喉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晴
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
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
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
者生,绝者死。《阴厥论》曰∶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风露寒冷,当热不热
,未寒而寒,时气淋淫,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
哑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
言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渌,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
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
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厥逆论列方
属性:独参汤(补三五)大补元煎(新补一)六君子汤(补五)镇阴煎(新热十三)四阴煎(
新补十二)六味回阴饮(新热二)清化饮(新因十三)化肝煎(新寒十)四味回阳饮(新热
一)二陈汤(和一)排气饮(新和六)金水六君煎(新和一)通瘀煎(新因五)四磨饮(和
五二)加减一阴煎(新补九)苏合香丸(和三七一)八味顺气散(和二四四)
论外备用方
属性:星香汤(和二四三痰气厥)四逆汤(热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厥冷)
三建汤(热四二阴寒)姜附汤(热三二厥冷转筋)附子理中汤(热二虚寒)大已寒丸
(热百七十中
寒)养正丹(热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热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