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重生六零田园生活 > 第508章 感冒汤(第2页)

第508章 感冒汤(第2页)

火车驶过松花江大桥时,太阳刚升起来,把冰面照得像铺了层碎金。

三兄妹望着窗外掠过的雪原,心里都清楚,这个年过得太短,但他们脚下的路还很长——从靠山屯的土路到雅加达的塑胶跑道,再到东京的奥运赛场,每一步都得像在雪地里踩脚印似的,稳稳当当,落子无悔。

体校的训练馆里,炉火早已烧旺。

三兄妹换好运动服,刚踏上跑道,就听见总教练的声音从器材室传来:“晓琳,高温模拟舱调试好了;晓萱,新的起跑测试仪到了;晓阳,国家队的接力棒寄来了,跟雅加达的一模一样。”

赵晓琳深吸一口气,5000米的标记线在眼前展开,像一条通往东京的路。她想起靠山屯的雪,想起乡亲们的灯笼,想起手腕上还带着余温的红绳,脚步一抬,便朝着终点冲去。

跑道上的脚步声与窗外的风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个早春里,最坚定的序曲。

赵国强在送走弟弟妹妹们后,安排好天工折叠家具厂和天工创意竹编厂的工作之后,又去了香港那边。

神农感冒汤:冬日里的一碗暖

冬至刚过,香港就被一场连绵的湿冷天气裹住,街头咳嗽声此起彼伏,油麻地医馆每天都挤满裹着厚棉袄、擤着鼻涕的街坊。

赵国强看着徒弟们手忙脚乱地给病人熬姜汤,心里忽然有了主意——他从空间里翻出晒干的紫苏叶、荆芥和生姜,又取了些晒干的陈皮,在药房里支起砂锅,亲自熬煮起来。

“这汤闻着就暖!”徒弟小周凑过来,鼻尖被热气熏得通红。

赵国强把熬好的汤剂倒进粗瓷碗,递给出诊回来冻得发抖的一个学徒:“喝了试试,半个时辰就见效。”

当这位学徒半信半疑地饮下,只觉得一股暖意从喉咙滑进胃里,连带着太阳穴的胀痛都轻了大半,他一拍大腿:“老板,这汤比西洋药管用多了!”

第二天一早,六间医馆就都挂出了“神农感冒汤”的木牌,每副药材包好分装,附上手写的熬煮说明:“生姜三片、水三碗,大火煮开转小火熬半个时辰,趁热喝。”

北角医馆的徒弟们还在菜市场支起小灶,免费给街坊试喝,穿棉袄的阿婆喝了一碗,当即解开领口的围巾:“身子骨都松快了,比喝姜茶舒坦!”

消息传得比寒风还快,当天下午,旺角医馆的药材就卖断了货。

赵国强连忙从空间里弄出大批紫苏叶和荆芥,陈皮,教徒弟们按比例分装:“紫苏叶要选带绒毛的,荆芥得是刚晒干的,陈皮最少要陈三年,差一点药效就弱了。”

徒弟们学得认真,连打包时都特意把药材按“紫苏叶在上、荆芥在下”的顺序摆放,说这样“看着规整,街坊买得放心”。

有个洋行职员连着三天咳嗽不止,吃了西洋药也不见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深水埗医馆买感冒汤。

他按说明熬煮后喝下,当晚就不咳嗽了,第二天特意带着同事来,一次性买了十副:“我们洋行大半人都感冒了,这汤比打针方便多了!”

九龙城医馆更热闹,码头的搬运工们排着队买,有的干脆提着保温桶来装,说要“给工友们也带点暖”。

没过几天,就有药材商找上门,想高价买感冒汤的药方。

赵国强坐在旺角医馆的柜台后,指尖敲着桌面:“我的药方不卖。”

他让徒弟们把感冒汤的药材配比写在笔记本上,还在深水埗的“药材学堂”开了课,教他们辨认紫苏叶和荆芥:“紫苏叶两面都绿的是假的,要选背面带紫绒毛的;荆芥闻着有股清香味,别和杂草混了。”

冬至那天,油麻地医馆的门口摆了口大铁锅,赵国强带着徒弟们熬了满满一锅感冒汤,免费分给街坊。

穿棉鞋的阿公端着碗,哈着白气说:“喝了这汤,今年冬天都不怕感冒了!”北角医馆的徒弟们还把感冒汤装进保温壶,送到附近的学校,孩子们捧着温热的碗,喝得眉眼都弯了。

这天傍晚,赵国强站在元朗医馆的后院,看着徒弟们晾晒他刚送到的紫苏叶,空气中混着药材的清香和柴火的暖意。

温书生拿着账本走来,脸上带着笑意:“感冒汤卖了快两千副,利润够再添两台熬药的砂锅了。”

赵国强点点头,望向远处的山林,那里的别墅正忙着搭葡萄架,而医馆的药香,正顺着风,飘进更多街坊的家里。

“我明天再弄些陈皮来,”赵国强转身走进药房,“天冷,得多给街坊备着点暖身子的药。”

徒弟们应着声,手里的活计更快了,砂锅咕嘟咕嘟的声响,和着窗外的雨声,成了冬日里最安稳的声音。

今天只有两大章,谢谢大家的五星好评,谢谢大家的爱心发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