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灯火在风雨中闪烁,仿佛是一群提灯寻叶而来的村民。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预感。
“这笔账,咱们还没算完。”陈皓低声自语,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
夜幕低垂,南塘村陷入一片死寂般的黑暗。
往日家家户户透出的灯火,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掐灭,只剩下风穿过屋檐的呜咽声。
李少爷的一纸令下,断了油,也似乎要断了村民们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就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南塘村的村民们并没有屈服。
“没油,就没法子认字了?笑话!”老汉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的空地上,声音洪亮。
他面前,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抬着一块沉重的磨盘。
“把磨盘搬出来!老子今天就要在这磨盘上练字!”
很快,磨盘被擦拭干净,几个识字的村民用红薯藤烧成的炭条,蘸着水,在磨盘上写下一个个歪歪扭扭的字。
炭条划过石面的声音,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爹,我也要学!”一个稚嫩的童音响起。
老汉低下头,看着自己年幼的孙子,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好,你也来学!咱们南塘村的人,不能做睁眼瞎!”
没有纸,没有笔,没有灯,但村民们学习的热情,却像这黑夜中的炭火一样,越烧越旺。
有人在自家的锅底上写字,黑色的锅底,配上白色的炭条,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人更绝,直接在自家老牛的背上练字,惹得老牛哞哞直叫,仿佛也在抗议这突如其来的“重负”。
“你们看,我这法子怎么样?”一个孩子兴奋地举着一个粗陶碗跑过来。
只见那碗的内壁上,涂着一层灰白色的东西。
借着微弱的月光,可以勉强辨认出一些模糊的笔画。
“这是什么?”老汉好奇地问道。
“这是我用灶灰混着猪油做的!涂在碗里,借着月光,也能看清!”孩子得意地说道。
老汉接过碗,仔细端详,脸上露出了赞赏的笑容。
“好小子,真聪明!这下好了,就算没油,咱们也能学认字了!”
一传十,十传百。
短短七日之内,这种“灰碗识字法”便传遍了周边的十八个村庄。
家家户户都开始用起了这种简陋却实用的方法,在黑夜中学习知识。
一时间,“夜不点灯亦能学”的风气,在南塘村及周边地区悄然兴起。
陈皓得知此事后
“柱子,你去一趟城里的窑坊,让他们赶制三百副‘灰碗套装’。”陈皓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