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闹剧结束,洛阳朝廷和北迁的建康朝廷开始了融合。
王凝之初步定下三省的框架:
以王献之为中书令,领中书省,崔宏、张衮为中书侍郎,负责掌管机要、发布政令;
以皇甫真、谢石为侍中,领门下省,陆纳、王珣为黄门侍郎,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以郗超为尚书令,领尚书省,崔逞、刘穆之为尚书仆射,负责执行诏令。
其余的重要官职,还有王雅掌管廷尉,吴隐之领御史台,陈特领绣衣使者,范宁领太学兼国子博士,车胤为吏部尚书……
郗超看到这份名单,半天没有说话。
王凝之直接问道:“你觉得最大的争议在哪?”
他知道这份名单里有些出乎意料的名字,所以先和郗超通个气。
郗超苦笑着摇摇头,“我都不知道从何说起。”
南北之争,高门寒门之争,让一飞冲天的张衮都显得不那么刺眼了。
毕竟崔宏和刘穆之也算是骤然拔上高位的。
不过郗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这些,“没有相国、没有大司马、大将军都可以理解,怎么三公一个都没有?”
这确实是王凝之疏忽了,因为这个时代的三公,即太尉、司空、司徒,还不是名誉头衔,而是实打实的开府重臣。
他拍了拍额头,“舅父算一个,谢安石算一个,还差一个。”
郗愔和谢安的身份地位摆在那,位列三公没什么争议。
郗超问道:“可他们都已致仕,陛下这是不打算让三公参与朝政了?”
王凝之点点头,“三省的人就足够了,掌权的人再多,机构就会累赘,权力划分也会变得模糊。”
三公或者相国、大司马、大将军之类的官职,与三省会有权力冲突,毕竟这几个官职都凌驾于三省的长官之上。
郗超勉强接受这个说法,“如果只是以示天恩,那就不用强行凑数了,有两个也行。”
王凝之笑道:“我正是这个意思,朝廷中枢,以三省为主,三公、三师之类的,以后只做加赠,不设实权。”
郗超放过此事,又问:“上次陛下与我说起关东和江东的人员分配,可这份名单里,更惹眼的是那些稍显陌生的名字。”
“既然是为了平衡,那寒门自然应该有一席之地,”王凝之解释道:“张衮和刘穆之的能力,你是见过的,二人也都在地方上历练过,绝对可以胜任。”
郗超叹了口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原以为只是两个地方朝廷的整合,结果又多出来几匹黑马,使得情况愈发复杂了。
王凝之见他不说话,接着道:“我知道这份名单公布出去,朝野上下动静会很大,但延续旧制,从来不是我的想法。”
郗超又仔细看了一遍名单,问道:“除了这二人,陛下还将绣衣使者陈特列上,这是要成为一个常设官职吗?”
“不错,”王凝之点头道:“天子居于深宫,需要耳目了解外界的情况,以后御史在明,绣衣使者在暗,成为常例。”
这次的王穆之事,陈特麾下的暗探便大放异彩,令官场众人瞠目结舌。
信息太多,郗超感觉头都大了,“陛下如此大刀阔斧,会不会急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