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日军的进攻后,战场上一片狼藉,硝烟还未完全散尽,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和血腥气。张浩的部队迅速展开清扫战场的工作,士兵们穿梭在弹坑与残骸之间,神情专注。
“小心点,检查有没有还能用的武器和弹药。”班长叮嘱着身边的战士。战士们小心翼翼地翻找着,将日军遗弃的枪支、手雷和弹药收集起来,整齐地码放在一旁。
这些缴获的物资,对于张浩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战斗消耗。
医护人员则忙着搜寻受伤的战友和敌人。他们在废墟中仔细寻找,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发现受伤的战士,立刻进行紧急救治,用担架抬到后方的临时医疗点。
对于受伤的日军,也会给予基本的救治,展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这次咱们打得真漂亮,小鬼子被咱们打得屁滚尿流。”一名战士兴奋地说道,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其他战士们纷纷点头,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让他们对未来的战斗充满信心。
“没错,咱跟着张司令,就没有打不赢的仗。”另一名战士附和道,眼神中充满了对张浩的崇敬。
与此同时,百姓们也自发地加入到清扫战场的队伍中来。他们帮忙搬运物资,清理战场上的杂物,为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亏了你们这些战士,保卫了我们的家。我们也得出份力。”一位老大爷一边搬运着石块,一边感激地对战士们说道。
战后,张浩深知根据地的整备与发展至关重要。他迅速组织军民对受损的设施进行修复和重建。在平州和望海县,工人们忙碌地修缮房屋,修复道路和桥梁。
建筑材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施工现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人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重建的乐章。
在农业方面,鼓励农民们尽快恢复生产。发放种子和农具,组织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田野里,农民们辛勤劳作,翻耕土地,播种希望。
“只要咱们好好种地,多打粮食,就是对抗日的最大支持。”一位农妇一边播种,一边说道。
工业生产也得到了重视。根据地内的小型工厂重新开工,工人们加班加点地生产军需物资和生活用品。
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响起,一件件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从生产线上下来。
“这些东西可都是前线战士们急需的,咱们得加快生产。”工厂负责人督促着工人们。
同时,张浩还加强了军事训练。部队每天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战术演练。在训练场上,战士们进行着负重长跑、攀爬障碍等体能训练,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战术演练中,模拟各种复杂的战斗场景,提高战士们的实战能力。“这次战斗虽然胜利了,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技能。”教官在训练场上大声说道。
日军在“血鹰行动”失败后,恼羞成怒,决心策划一个更加阴险的阴谋。他们深知张浩的部队在当地已经深得民心,单纯的军事进攻难以取得成效,于是决定从经济和舆论方面入手。
日军指挥官龟田一郎在指挥部里,召集了一众参谋人员。他面色阴沉,指着地图上张浩的根据地说道:“我们不能再正面与张浩的部队硬拼,要采取其他手段。”
经过一番密谋,他们制定了“经济绞杀”和“舆论抹黑”计划。在“经济绞杀”方面,日军加强了对根据地周边的经济封锁,严禁一切物资流入根据地。
同时,破坏根据地的交通要道和贸易路线,截断张浩部队的物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