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我没提醒你。”
杨广立马点头:“任兄说的是,朕回去之后就让人快马加鞭的去寻他们。”
“房玄龄是需要派人去找,不过杜如晦就不必了。
他马上就要进入朝廷担任预备官员,你多加关注也就是了。
切记一点,杜如晦自视甚高,千万别用小官小吏的职位糊弄他。”
杜如晦正是在大业二年成了大隋的官员。
不过或许是对滏阳县尉这个职位不满,干了没多久杜如晦就辞官回家了。
一直到李渊起兵,他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担任法曹参军。
这中间十几年的功夫杜如晦愣是没有再出仕。
杨广哈哈笑道:“若是没有几分火气,哪里能称得上人才?”
在杨广看来,自古以来贤才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的。
他自然能够接受杜如晦这一点。
大不了直接给他一个大官做也就是了。
唯一有一点让杨广不太满意的就是杜如晦的出身了。
京兆杜氏,那可丝毫不比他们弘农杨氏差啊。(更别说这个弘农杨氏还是假的)
想到这个问题杨广向任小天说道:“任兄,朕有一事想要向你问个清楚。”
“你直说便是。”
杨广正色道:“朕父皇总结前朝经验,创立的科举制度到底如何?
朕是否应该继续沿用下去?”
任小天立刻点头道:“科举制自然是好的。
虽然其中也有局限性和弊端,但比起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要强得多。
因为科举制能够让阶级不再那么固化,让底层人士也有翻身的机会。”
杨广顿时大喜。
他本就有继续发扬科举制的想法。
现在得到任小天的肯定,他更加有了信心。
任小天话锋一转:“不过嘛。。。。。。”
杨广下意识追问道:“不过什么?”
任小天解释道:“纵观整个隋朝和大唐前中期,科举制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考试。
每科录取才几人到十几人不等,而且其中也多以世家为主。
直到晚唐之后,到了宋朝开始,科举制才算真正发挥了他该有的作用。”
杨广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又是世家!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