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母后也从来没怪过你。臣在今天这个位置,更是理解当年陛下的选择。”
“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朕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但陛下是一个好皇帝,母后曾说过,陛下继位之时,帝国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大厦将倾,陛下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前后颁布十条新政,使得帝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武功之盛,更是无人能及。”
“你有没有想过朕为什么没有直接出兵东瀛?”朱由校问道。
“想过,以前不明白,来了帝国之后臣才明白。”
“说来听听。”
“当年陛下应该是没有能力出兵东瀛,才想着扶持颜思齐的。”
“的确是这样,东瀛距离帝国路途遥远,而且东瀛民心不在帝国,当年如果强行出兵东瀛的话,需要举国之力,朕相信是能够占领东瀛,但却无法统治东瀛,这需要数十年时间,这是一场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战争,而且颜思齐的人品不错,所以朕才想了后面的办法。”
“东瀛不过弹丸之地,产出不及帝国的万分之一,如果能最小的代价控制东瀛,的确是上上之选。”
“今天帝国已经有能力出兵东瀛了,你希望朕出兵东瀛吗?”
“臣不希望。陛下与母后已经为臣做到最好了,剩下的应该留给臣来做。”良仁毫不犹豫地说道。
“你很聪明,慈炅,慈焾,慈炫等几个皇子眼睛里看到只有朕屁股下这一个位置。”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臣与他们站的位置不同,自然看法也不同。”
“看到朕后面这幅地图了吗?”朱由校指着背后的世界地图问道。
“臣看到,臣准备回去之后,也制作一副。”
“这一块地方西洋人称为非洲,地大物博,有东瀛的几十倍大,但却没有像样的国家,未来东瀛可以目光放在这里,甚至有可能的话,可以将迁都到此。”朱由校建议道。
“臣会考虑陛下的建议。”
(本章完)
第四百八十三章 勃泥
入夏之后,帝国再次派遣一万大军进入大荒东洲,而算上原本在一万两千人,大荒东洲的驻军达到了两万两千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等问题,明军开始对当地土著百姓征税。
征税的事情并不顺利,常常伴随着暴力,这也使得许多当地的土著开始逃往,同时又由于外地人的进入,带了疾病和瘟疫,导致当地人口锐减,大明控制的地区当地土著人口一两年之内已经骤减了三成,而且人口数量还在持续下降。
对于非控制区域的土著,明军以贸易为主。通过贸易和征税,明军慢慢地已经能解决大军近一半的粮食所需,而且在今年三月,明军在控制的岛屿上建立起了第一家兵工厂。这些都极大缓解了明军对国内补给的依赖,大荒东洲已经在计划向印第安地区进军了。
一旦控制印第安地区,朱慈焾建议的军屯计划便能如期开展,到时候大荒东洲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相对于西波尔,大荒东洲更适合人类生存。
七月底,一万大军抵达了大荒东洲,而随军前来还有沈阳都督府的提督李定国,他是朱由校指派负责整个大荒东洲军事行动最高长官。
一万大军在岛上修整了半个月之后,在李定国率领下再次出发前往印第安地区。李定国要在冬季来临之前在印第安地区建立稳固的据点。
印第安地区虽不是满洲国的中心地带,但对于满洲国来说去极其重要,是满洲国的屏障。满清人进入大荒东洲之后,极力向东扩展,以获取更多物资,满洲国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五大湖区。
在明军进入印第安地区之后,同样的也是一路东进,育空地区的五千明军同时也在南下与主力汇合。
一直到九月,李定国率领一万明军才遇到满洲国的两万大军。满洲国的两万大军是长期驻扎在此处的,当明军进入印第安地区之后,满洲国的军队就一直在后撤,选择合适的地点与明军决战。
满洲军选择的地点既开阔又占据着制高点,使得他们有绝对的地利优势,这样的地利优势可以很好地遏制住明军的火炮优势,又能使得他们骑兵发挥优势。
明军虽失去了火炮的优势,但是他们的火枪优势依然明显。明军依靠天启枪,数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但明军被地利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反击。而满洲军在数次攻击无果之后,决定拖死明军。
相对于明军,满洲军的补给要充足得多。明军第一次踏上印第安地区,这一路东进所携带的粮食不可能很多,但明军却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南下的五千明军,只要利用得当,这五千明军能打满洲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也是李定国大胆东进的原因之一。
两军暂时陷入对峙。但在对峙中,两军每天依然都会有小规模的冲突,双方都互有损伤。
但在五天之后,与明军对峙的满洲军突然全军撤退。李定国知道满洲军已经侦查到了明军援军的消息。
“传令全军后撤,寻找合适的地点建城。”李定国放弃了继续东进的想法。
“大人,我军不继续追击满洲军了吗?”
“建虏显然比我们更熟悉这里的地形,而洛基山的地形复杂,如果盲目追击可能落入建虏的圈套之中,这个险不值得冒。”李定国解释道。
“根据线报,建虏的王庭就在洛基山背面,此战过后,建虏的王庭极有可能会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