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朕就依你等所言,明日再议。朕希望明日众位爱卿都能支持朕。”朱由校冷声说道。
……
今天的事情让朱由校非常地不爽,他差点都准备解散内阁了,虽然解散内阁这是一个很恶劣的决定,甚至会影响到后世帝位继承人在对待内阁上的态度。
“皇上今日议事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张嫣看到一脸不爽的朱由校就知道有事发生。
“朕要削藩,内阁却是极力阻止,朕现在在想要不要解散内阁重现组建?”朱由校说道。
“妾前几日看《资治通鉴》略有所得,不知皇上可愿意听妾说说?”张嫣微笑着说道。
“宝珠难道也想劝朕不要削藩?”朱由校疑惑地问道。
“不是。”张嫣摇摇头说道。
“那说来听听。”朱由校说道。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张嫣背道,背完,又说道,“皇上开明臣子才会正真,皇上乃有德之君,内阁阁臣才会顶撞皇上。”
“内阁阁臣不知百年事,但朕却能推测出百年之后的大致情况。现在藩王已成帝国的负担,甚至是毒瘤,朕如果不削藩,自会有人来削藩的,只是让他人来削藩,恐怕就不是今天削藩的情况了,到时候大明江山要易主都成小事了,甚至会有数以亿万计的百姓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朱由校解释道。
“皇上说的道理妾明白,但内阁有内阁的责任,皇上应该也要明白。”张嫣劝说道。
“那宝珠认为此事应该如何操作?”朱由校问道。
“如果有藩王先反,削藩之事自然水到渠成。”张嫣轻声说道。
“宝珠的意思,将藩王逼反?”朱由校问道。
张嫣微笑着点点头,并没有说话。
“那该如何将藩王逼反?”朱由校紧接着问道。
“妾居于深宫之中,管着这庞大的后宫就非常吃力了,这个妾就真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了?”张嫣说道。
“王礼乾,你认为该如何做?”朱由校问道。
“陛下,这个……臣以为可先招各地藩王进京。”王礼乾想了想说道。
“继续。”朱由校说道。
“陛下要削藩,这是天下尽知的事情,而今日又在乾清宫与内阁阁臣为了削藩之事争吵,这件事情只要放点风出去,很快就会传到各地藩王那里,如果此时陛下召各地藩王进京,藩王们必定都不敢进京,肯定都会借故推脱。”王礼乾轻声说道。
“继续。”朱由校看到王礼乾说了一半又停了,不耐烦地说道。
“臣以为……以为此时陛下可以再下圣旨,强令各地藩王进京,如果一年之内未赶到京师者,视同抗旨谋反。”王礼乾说道。
“这好像有点不讲道理,但有时候有些事情也需要不讲道理,那朕就下旨召藩王们前来就是商议新政之事。”朱由校决定更不讲道理一点。
(本章完)
(本章完)
第两百二十章 召藩王进京
张嫣的一席话点醒了朱由校。【】朱由校不是圣人,他不可能不做错事,而事实上就算是圣人也会做错事。在帝国,臣子有臣子的责任,皇帝有皇帝的责任,朱由校有朱由校自己的责任,每个人尽忠职守,帝国才能昌盛。
朱由校相比其他人,他有自己的优势,他预知几百年之后社会发展趋势,这是别人所没有。但这个优势只有他有,这个时空其他的人都没有。这种认知上差距才使得朱由校的新政其他人无法理解。就算这个时空最聪明的人可能知道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的社会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但绝对没有人能预测得到一百两,两百年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朱由校的认知超越这个时空数百年,这是优势也是劣势,朱由校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认知都适合这个时空,领先半步才是天才,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步是先烈。如果太过激进,只会适得其反,如何避免太激进,那么就必须依靠谏臣。
但如果有些事情必须要做,其他人又无法理解,不妨换个方式进行。迂回并不代表着退让,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于削藩,整个朝廷上下都是反对的,既然都反对,朱由校决定接受张嫣的提议换个方式来进行。逼反藩王,再进行削藩,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从其他方面,朱由校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第二日,朱由校狂飙演技,故意再次和内阁阁臣关于削藩的事情大吵了一顿。
“既然朕与各位爱卿商议不出结果来,朕以为干脆令各地藩王前来商议,如果藩王们都同意了的话,那就不用朕与各位爱卿伤脑筋了。”朱由校突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