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大地震刚生之后没几日,定妃就生了,为朱由校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后来被取名为朱慈熚,朱由校的这个儿子在原本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朱慈熚的出生,让朱由校觉得他真的改变了历史。
皇室人丁兴旺,是帝国喜闻乐见的事情。朱由校这段时间,也就是在后宫照顾妻儿,这个时代,婴儿夭折率极高,那怕在皇室也一样,朱由校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做这件事情。
而朱由校接连对西南用兵,使得东吁的阿那华隆胆战心惊,就在乞活军平定孟密和孟养之后,他决定遣使到大明朝贡,现在东吁势力大不如前,根本无力跟大明全面开战。
两场大战之后,大明重新威慑整个中南半岛,老挝宣慰司的帕雅揽章也决定再次向上大明朝贡。老挝宣慰司是六慰中朝贡最勤的,和大明联系最紧密的。在嘉靖时,老挝曾经也被东吁吞并,在万历末,东吁衰落,老挝又重新来朝贡,直到1612年才彻底与大明断了联系。
老挝宣慰司距离京师太过遥远,老挝宣慰司前几次的朝贡都只是到了云南就完成了朝贡。这次刚好孟养和孟密的土司都要去京师,帕雅揽章也请求随同一起前往京师朝贡。对于这个要求,魏大中也是同意的。朱由校接连对西南用兵就是要收复六慰,现在老挝宣慰司主动请求内附,避免大明对老挝宣慰司再次用兵,也减轻了云南一地的负担。
七月一日,常州苏州等府遭受风灾水灾,“大风自靖江东北起,怒号振地,屋瓦横飞,合拱之木立仆,江水为之大涨,城堞楼橹颠没于惊涛巨浸中,浮尸相属。大水八日乃退。号泣而诉者数千人,庐舍漂覆者十且九,老稚死伤甚多。禾黍糜烂,民令艰难,尽剥榆皮而食,榆皮尽及野菜,野菜尽及麦叶。有丐于四方者,有赴沟壑死者,有阖户自经死者,有斩木揭竿而起者,但抚按官漠不以闻。”
三个月之内,大明就经受了三场大灾,死伤无数,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而且开始有流民造反的消息出现。反而在京师生的大爆炸,虽然影响是最大的,但是受到灾害却是最轻的。
“吴爱卿,此次恐怕又要麻烦你去一趟了。”朱由校说道。朱由校知道吴有性才刚刚回到京师。
“此事是臣的本份,臣明日便启程前往灾区。”吴有性说道。
“京师距离灾区太远,而且此次情况比上次更严重,朕怕爱卿还未到灾区,瘟疫已经爆。”朱由校担忧地说道。
“臣听闻此消息之后,已经连夜派人将救灾防疫手册送往灾区了。”吴有性回答道。
“如此甚好。”朱由校这才稍微安心。
朱由校是知道吴有性的救灾防疫手册的,在手册上,有许多内容都是朱由校提出来的。朱由校上辈子是经历过大洪水,经历过**的,对救灾防疫还是有点认识的。而且这些知识在吴有性这样专业的人士手中完全得到了挥。
朱由校此时意识到要支持吴有性建立《瘟疫学》就必须借助于工具。自从荷兰人给朱由校送来了玻璃制造工艺之后,王徵果然没有辜负朱由校期盼,不但建立起了大型玻璃作坊,而且还成功复制出了制袜机。朱由校决定去一趟作坊见见王徵。
“陛下,这就是制袜机。”王徵先带着朱由校参观是制袜机,对于机械制造,王徵算是这个时代的专家。
“朕如果要大量生产这种制袜机,可以吗?”朱由校问道。其实朱由校自从引进制袜机之后就现了一个问题,他引进的制袜机好像是一个鸡肋,在实际应用中感觉用不上,真丝没有弹性,这个时候又无法生产化纤,所有的一切变得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可以。这里的工匠基本上都掌握了。”王徵说道。
“带朕去看看玻璃生产吧。”朱由校最关心的是玻璃生产。相对于制袜机,玻璃生产关系到未来帝国的科学展和朱由校的赚钱计划。
“诺。”
当朱由校进入玻璃作坊之后,现玻璃作坊已经生产了大量的产品,包括用玻璃制作的实用品和工艺品,朱由校陡然间觉得将王徵放到这里真的是屈才了。
(本章完)
(本章完)
第一百九十三章 钦褒天学
“玻璃镜子?!这谁制造出来的?”朱由校惊讶地说道。朱由校不知道玻璃镜子其实在16世纪就已经出现了。
“荷兰人送来的工匠制作出来的,臣要求他们将所知道的所有的产品都制作出来,这玻璃镜就是其中之一,使用的方法是锡汞齐法。”王徵回答道。
“能不能制造大块的玻璃镜子?”朱由校问道。
“暂时不能。”王徵说道。
“如果有人能制造出来,朕会用一千两购买他的技术,也可以他只负责生产,朕出钱负责销售,所得利润我七他三。”朱由校说道。
“诺,臣会通知这些工匠的。”王徵虽好奇为什么朱由校这么希望做生意,但他终于还是没有问。
“用玻璃制作眼镜,知道吗?”朱由校问道。
“知道,这些工匠也制作了一些。”王徵说道。
“朕需要玻璃作坊制作出显微镜。”朱由校说道。
“显微镜?”王徵疑惑地说道。
“此镜能看到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微小事物,跟放大镜的原理类似。”朱由校解释道。
“显微镜,臣也是第一次听说,待臣去问一问工匠中可有精通此道之人?”对于放大镜,王徵是知道的,放大镜毕竟已经出现几百年了,但是显微镜他真的还是第一次听说。
“显微镜最关键的就是镜片的研磨,做到极致可以放大数百倍。”朱由校解释道。朱由校知道再过几十年,荷兰有个叫列文虎克的商人偶尔研磨出了可以放大720倍的单镜片。